顯示具有 瑞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瑞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2月16日

Goetheanum歌德館(三)


大廳




我們課堂的繪畫老師曾說,世界的色彩就是世界的靈魂。當我們看見世界的不同色彩,便是我們觸碰到世界靈魂的時候。在色彩中,我們的靈魂與世界的靈魂相遇。這也是大多數人對歌德館的第一印象,歌德館是個充滿色彩的空間,尤其是大廳,集各種藝術於一處。







廣達460平方公尺的廳頂壁畫,呈現的是整個人類文明的演進。在廳頂周遭瀰漫的寧靜藍色,是世界之初,更高的存在創造了地球、各種生靈與人類;閃耀明亮的黃色從中間四射,包含著從亞特藍提斯之前的理摩瑞亞(Lymoria),直至印度、波斯、埃及與希臘各文明紀元;而從舞台上方湧入的活躍紅色,帶來新的特質--自我意識。它推動著現代人類的任務,如何將思考、意志與情感的力量統合一致,並被醒覺的自我所用。




在大廳四周與入口處的玻璃窗上,焦點從外在世界的演進,轉而向內,呈現個人內在的發展,那每個人心中都會經歷,幽微又深刻的旅程。恐懼、害怕和猜疑是如何的遮蔽著覺知、內在與惡魔的拉鋸、靈魂在時間之流的變化成長,與冥思中遇見靈性等等。




而撐起大廳的有力列柱,上面的柱飾與柱頭,以七個簡單的圖形顯現著宇宙的演化歷程。事實上我們觀察所有生命的歷程,都能在這七個圖形中看見呼應之處。生命蛻變的流動,在這裡有另一種語言述說出來。藝術讓人智學的工作視覺化,是了解人智學的另一種方式。這種美感本身不只是內心的感受而已,藝術將許多語言無法敘述的展現出來,也把過去神祕不可知的玄學奧祕公開在大眾面前。




除此之外,大廳的音響工程本身也是個特別的創作,工程師與雕塑家一同面對聽覺與視覺的需求:既要精密計算每個牆面與聲音折射的關係而沒有回音,又要維持美感的整體性。在這一千個座位的空間中完全不用擴音器,既使是交響樂演出裡最細微的聲響都能在每個座位聽見。藝術、建築與工程高度整合成一體,成為一個傑作。在這裡小事物的創造設計上,仍能意識到它與周遭的關係;從大處綜觀,自然會重現整個世界的和諧和生機。



藝術,人智學的另一種表達



關於歌德館的其他精采之處,仍然值得花上許多篇幅介紹。從色彩如何渲染不同空間的氛圍、21公尺高的舞台、大廳的管風琴、南側樓梯井的空間層遞變化、巨大的空氣循環與水循環利用工程,及彼此熱交換以調節溫度的巧妙設計,與周遭建築的引人入勝,就留待未來再聊吧!我每次路過歌德館,靜下心來看著它的裡裡外外,總仍有新的體會。它本身就像是個湧現不絕的奧祕,如同大自然,歡迎著敞開心胸的人攜寶而回。














認識歌德館使我理解:人智學不只是在演講或是書中的知識,它也是一個人在建築、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之中,活生生的經驗。因為當我們觀看這些可見的形體以及各種藝術創造時,這些經驗和知性的概念,一樣對我們有意義。


「創造」、「設計」在歌德館,是形塑小事物的同時,關照著整體。歌德館本身也許可以被視為一個「有機的藝術」,因為在其中整體和細節互相呼應,就像大自然中的任何一種生靈。從這角度來說, 它是一個真正的生命體。雖沒有生命跡象,卻聚合了眾多的生命於此,在不同的空間分享智慧、交織情感。它更像一顆心臟,所有的溫暖從世界各地匯集、交換再帶著新的活力返回各自耕耘之地。這就是社群。











全球人智學運動的樞紐



歌德館不只是演出美麗的優律詩美或音樂會(當然原本的設計就是為了舞台呈現)。歌德館也是人智學社群的中心。人智學社群散佈在全球各地,中心就在歌德館,以靈性科學學院的形式分工,進行靈性科學研究,提供新的進展。有十一個部門分別在不同領域:數學與天文、醫學、自然科學、農業、教育、藝術、青年工作、表演藝術、社會科學、文學與人文科學,及人智學中心。






各部門也支援、聯繫實務層面的工作,就像神經系統一樣串連著世界各地的脈動。這樣的運作下,各部門在歌德館每年舉辦超過一百六十個講座與研討會,從不同層面了解腫瘤問題、金錢的特質之於金融業、經院哲學的歷史研究,到跨越不同語言的特定領域,如物理學家、華德福教師、農夫、治療教育工作者或優律詩美。十年之前,在歌德館內使用的語言只有德語;現在每場大型聚會,都有六種語言同步翻譯。基本上,在這念一年書,就可以大略得知全世界人智學工作的樣貌。只是站在這裡,全世界都走向你面前。從世界各地來的人,帶著不一樣的語言、膚色、與各自的任務,然而他們都有開放與溫暖的心,與相隨的堅定勇氣。


然後我了解,理想不只是我有,而且有理想還不夠;每個人的夢想與希望,就像守護星,嵌在生命旅途的天空上。這群和人智學工作的人不打算單打獨鬥,或是在自己的小世界種植一片美麗花園;他們選擇了把自已的命運與這世界交織在一起,把自己的理想交付在社群的理想上,和志同道合的夥伴一同實踐,把彼此的星星匯聚成一條銀河;同時也練習著如何維持平衡的工作方式,為社群的健康奠下基礎。



在這裡,我看見的社群不是一群人聽上頭的命令行事;社群是一群獨立思考、自主判斷的人,想要共同創造一些事情,願意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分享生命也彼此支持,帶來更多的光與溫暖。社群是,一群人願意靜下心,真正接受、聆聽其中一個人的意圖,因為社群中的每一個人都和自己一樣重要,這是對另一個「自己」的尊重。以自由意識為基礎,社群意識與社群工作將是人們理想生活的圖像。(完)

2012年12月2日

Goetheanum 歌德館 (二)



第一座歌德館--由內而外開展的蛻變




第一座歌德館,本身就是眾多創舉的集合。木匠、畫家、雕塑家齊聚於此,創造新的藝術形式。極大跨距的木造穹頂、彩色玻璃窗與其上的玻璃浮雕、黏合木板再如石雕般雕琢的大面積木雕,以及在舞台上演出的神祕劇(Mystery Drama)、形塑性的演說(Formative speech)與優律詩美(Eurythmy),皆是在既有藝術素材上創造出截然不同的形式與內容,或是在平凡形式中注入意識與品質。在當時歐陸產生不小的轟動,也為藝術帶來新觀念。




2010年4月18日

開學第一週,與秋天市集


課程靜靜的展開,內容卻是環環相扣。優律詩美練習中,生命從靈性降臨到物質世界的過程之姿態,在『玄學大綱』中地球的演化也看的見軌跡;世界中不同的層次,從礦物、水、風、溫暖、以及更細微組成的不同以太,對應著音樂的不同音程(interval)(音符與音符之間的空間/距離感)。

2009年4月18日

阿爾卑斯山,同天地呼吸的感動

DSCN3111.JPG
第二學期結束,跟著法國同學Ann搭她便車,一起去阿爾卑斯山,呼吸不同的空氣。


2009年4月13日

從歌德館到巴塞爾的春光


DSCN3444.JPG

自從買了腳踏車之後,歌德館到巴塞爾這條約十公里的路,我一星期中走了四次。 有時為了家教,有時不為什麼,只因這是條美麗的路,腦袋緊繃一天之後的必需品。

生命之春

DSCN3405.JPG


這,是一篇不需要文字的文章。春天的來臨,讓每天每天都有新的生命出現。





不只外在,內心也感受得到一股新生的力量,悄悄的茁壯中。你也感受到了嗎?


這篇要送給我在台灣的女友,與所有的朋友。此時的瑞士,是地球上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萊茵河與巴塞爾

DSCN3457.JPG
一切都要從上個星期六說起。在巴塞爾(離歌德館不遠的瑞士第三大城)有個一年兩度的腳踏車市集,大家把二手車牽來賣,更多的人來挑便宜好康的車騎回家。

2009年3月27日

人智學癌症醫院Lukas Klinik


header_rundgang.jpg



二月中的禮拜五,我們文化參訪的地點是人智學的癌症醫院:Lukas Klinik。它就離Ita Wegman Klinik不遠的地方。接待我們的是在醫院擔任治療性演說的治療師,在短短一個小時中,讓我們對癌症有了不同的圖像。

2009年3月24日

同學,友誼,真

DSCN3057.JPG
近日在路上遇見Iden,聊了起來。她和我年紀相近,是在歌德館工作的好朋友。她說很開心看到我們同學走在一起,因為每年的基礎課程都是如此,大家從世界各地來到這裡上課。課程結束後既使經過許多年,大家仍然很密切的在聯絡,彷彿上個月大家才結束課程各自返鄉一樣。

2009年3月8日

瑞士嘉年華--Fasnacht!

DSCN2774.JPG

Fasnacht,一年中數一數二的大節日。遠在中世紀的歐洲,為了驅邪祈福,全村就在冬春之際的一天凌晨,用可怕的面具與巨大的鼓聲、高亮的笛聲,驅趕黑暗與疾病,迎接春天到來。到了現代,Fasnacht已是成為嘉年華等級的活動,全城居民總動員,早在一兩個月前就在籌備。規模最大的是在德國的科隆,而Basel巴塞爾是全歐最晚的地區,也有極多人潮。從Fasnacht之後一直到復活節,在天主教中是淨化的時候,不能喝酒吃肉,有些地方只能食魚。所以大家都趁此刻狂歡飲酒,慢慢的就成為嘉年華會啦!##ReadMore##

在台灣很難想像,半夜三點半的火車站可以像這樣:

DSCN2720.JPG

DSCN2734.JPG

  大家都在尋找最佳位置,等待凌晨四點的鐘聲一響.....

全市燈火咻的全部熄滅!黑暗中,彷彿來自地底的隆隆鼓聲,與天際傳來的清亮短笛,伴隨著歡呼,瞬間沸騰每個人的心情。

DSCN2745.JPG

如何奇裝異服的優雅,來這就能親身體驗。


DSCN2724.JPG

鼓隊

DSCN2763.JPG

笛隊

DSCN2740.JPG

有隊伍就會有指揮

DSCN2747.JPG

在街道上看到喜歡的隊伍,或是好聽的曲目,就會有人離開人行道,跟隨在這支隊伍之後。

DSCN2743.JPG DSCN2736.JPG DSCN2759.JPG


總共有四五十個隊伍,就在Basel市區內大街小巷的遊行著。


DSCN2766.JPG


DSCN2750.JPG DSCN2758.JPG

嘉年華,因此成為歐洲文明的一扇華麗無比的花雕窗。

DSCN2767.JPG

DSCN2769.JPG

這些,只是開場。Fasnacht持續兩天兩夜,想要全程參與?請記得帶蠻牛。


DSCN2741.JPG


DSCN2756.JPG DSCN2751.JPG

DSCN2770.JPG

白天的活動呢?在下已是打道回府了,好吧,在網上找了些影片,讓我們過過乾癮吧!



搬家,新室友,新生活

416142064_564edbdb28.jpg

416142069_3540271f94_m.jpg

我搬家啦!搬到一間人智學建築,Haus Julian.(圖片來源)

就在這裡和馨慧、王欣與馨慧的室友一同享用年夜飯後不久,就接到消息說有空房,問我要不要。所以兩個禮拜後,我就高興的搬家啦!我的房間就是上圖右下方的窗戶。Haus Julian是屬於歌德館的學生宿舍,總共有十三間,而最上面那超大落地窗的空間是個大廳,常常有活動在這裡舉行,像是2008年十月的「流傳光輝」。##ReadMore##

看看我的溫暖小房間。


DSCN2569.JPG

從窗戶看出去

DSCN2564.JPG

雪季時,藍光滿佈的寧靜時刻:

DSCN2508.JPG

我想搬家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這溫暖的廚房。

Haus Juian - 2

還有吃飯時,總會聊的很開心的一群人:


DSCN2387 France,高齡八十的優律詩美人。每天仍精力充沛的帶課,從私人指導到擔任隔壁Haus Martin老人宿舍的課程,還不忘和每個人幽默一下,尤其總拿自己的年齡開玩笑。他是整間屋子裡最風趣的一個。

在他左邊是Stmonitta,原本是鋼琴演奏家,接觸優律詩美後,在歌德館附近城鎮Ash的優律詩美學校上課,今年就要畢業了。她很喜歡用烤箱烘培出各種麵包或佳餚,每次烤箱打開的時候,就會聽到我的驚嘆聲,然後就被拉著問東問西。她也是我們基礎課程 中優律詩美課的鋼琴伴奏。上個禮拜才剛在Haus Martin舉行個人的演奏會。

Frances右邊,就是馨慧,我們都在台灣的時候,就在慈心華德福學校的師資課程是同學了。她比我早來一年兩個月,在歌德館旁的Zucuri優律詩美學校念二年級。

DSCN2381左邊是Karen,原本在澳洲的華德福學校擔任優律詩美老師,來到歌德館學習療癒性優律詩美,今年暑假就滿兩年,準備回去澳洲東岸工作。人智學醫生在澳洲仍屬少數,所以還沒有駐校醫師。每個學期醫生會來到一個學校兩到三次,每次兩個禮拜左右的時間,就會幫全校師生診斷並提供建議與處方,處方之一就是療癒性優律詩美,Caron就會根據醫師的處方,和需要的學生工作。

右邊是Monika,和馨慧都是Zucuri的學生,來學優律詩美前在德國是華德福學校的老師,不過今年畢業之後她打算和一群人,創立一所新的華德福學校,是個很有想法的人。

其他不在照片裡的,還有Sven與Donia,他們兩人也在歌德館上基礎課程,不過是以德語進行,歌德館就開德、英兩個基礎課程;GabrieleDSCN2815.JPG念的是治療性雕塑課程,除了一般雕塑以外,還有治療性雕塑的學理與應用。我們餐桌上的這個燭台就是出於她的巧手。

還有Claudia,她在Ita Wegwn人智學醫院工作,早出晚歸型的。最後兩個是來自斯洛伐克的Jan與日本的Rieko。結束四年的優律詩美訓練後,他們都來到歌德館的優律詩美團體工作。也許你發現了,在這間房子裡住的十之八九都和優律詩美有關。這真是奇異的事。

總之,新鮮事還沒結束。我開始自己烤麵包了,看看我第一個麵包。

DSCN2577.JPGDSCN2572.JPG

  DSCN2578.JPG 我可以體會媽媽的心情了。自己的孩子不論好不好看,漂不漂亮,都是自己生的,都是自己的驕傲。雖然第一次不像外面賣的那麼可口,也許鹽放的不夠多,香料忘了加,可是咬下去的滋味就是有種得意的香甜。也許你會覺得我不務正業,可是我要說的是,我在練習讓我的家人幸福。而且這是個滿盈創造力的過程,讓我在閱讀與思考之間有個舒服的發揮,帶著煥然一新的狀態回到書桌面前。靈感就是這麼來的,從生活經驗中誕生。

正好最近春神慢慢來到,從空氣中的味道可以嗅的出一種轉變。鳥兒開始在枝枒上鳴轉,連日出與夕陽的顏色都帶著溫暖。新生活,新開始,繼續享受努力學習的充實。

(小圖日出 大圖日落)
DSCN2499.JPG


DSCN258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