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歌德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歌德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2月16日

Goetheanum歌德館(三)


大廳




我們課堂的繪畫老師曾說,世界的色彩就是世界的靈魂。當我們看見世界的不同色彩,便是我們觸碰到世界靈魂的時候。在色彩中,我們的靈魂與世界的靈魂相遇。這也是大多數人對歌德館的第一印象,歌德館是個充滿色彩的空間,尤其是大廳,集各種藝術於一處。







廣達460平方公尺的廳頂壁畫,呈現的是整個人類文明的演進。在廳頂周遭瀰漫的寧靜藍色,是世界之初,更高的存在創造了地球、各種生靈與人類;閃耀明亮的黃色從中間四射,包含著從亞特藍提斯之前的理摩瑞亞(Lymoria),直至印度、波斯、埃及與希臘各文明紀元;而從舞台上方湧入的活躍紅色,帶來新的特質--自我意識。它推動著現代人類的任務,如何將思考、意志與情感的力量統合一致,並被醒覺的自我所用。




在大廳四周與入口處的玻璃窗上,焦點從外在世界的演進,轉而向內,呈現個人內在的發展,那每個人心中都會經歷,幽微又深刻的旅程。恐懼、害怕和猜疑是如何的遮蔽著覺知、內在與惡魔的拉鋸、靈魂在時間之流的變化成長,與冥思中遇見靈性等等。




而撐起大廳的有力列柱,上面的柱飾與柱頭,以七個簡單的圖形顯現著宇宙的演化歷程。事實上我們觀察所有生命的歷程,都能在這七個圖形中看見呼應之處。生命蛻變的流動,在這裡有另一種語言述說出來。藝術讓人智學的工作視覺化,是了解人智學的另一種方式。這種美感本身不只是內心的感受而已,藝術將許多語言無法敘述的展現出來,也把過去神祕不可知的玄學奧祕公開在大眾面前。




除此之外,大廳的音響工程本身也是個特別的創作,工程師與雕塑家一同面對聽覺與視覺的需求:既要精密計算每個牆面與聲音折射的關係而沒有回音,又要維持美感的整體性。在這一千個座位的空間中完全不用擴音器,既使是交響樂演出裡最細微的聲響都能在每個座位聽見。藝術、建築與工程高度整合成一體,成為一個傑作。在這裡小事物的創造設計上,仍能意識到它與周遭的關係;從大處綜觀,自然會重現整個世界的和諧和生機。



藝術,人智學的另一種表達



關於歌德館的其他精采之處,仍然值得花上許多篇幅介紹。從色彩如何渲染不同空間的氛圍、21公尺高的舞台、大廳的管風琴、南側樓梯井的空間層遞變化、巨大的空氣循環與水循環利用工程,及彼此熱交換以調節溫度的巧妙設計,與周遭建築的引人入勝,就留待未來再聊吧!我每次路過歌德館,靜下心來看著它的裡裡外外,總仍有新的體會。它本身就像是個湧現不絕的奧祕,如同大自然,歡迎著敞開心胸的人攜寶而回。














認識歌德館使我理解:人智學不只是在演講或是書中的知識,它也是一個人在建築、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之中,活生生的經驗。因為當我們觀看這些可見的形體以及各種藝術創造時,這些經驗和知性的概念,一樣對我們有意義。


「創造」、「設計」在歌德館,是形塑小事物的同時,關照著整體。歌德館本身也許可以被視為一個「有機的藝術」,因為在其中整體和細節互相呼應,就像大自然中的任何一種生靈。從這角度來說, 它是一個真正的生命體。雖沒有生命跡象,卻聚合了眾多的生命於此,在不同的空間分享智慧、交織情感。它更像一顆心臟,所有的溫暖從世界各地匯集、交換再帶著新的活力返回各自耕耘之地。這就是社群。











全球人智學運動的樞紐



歌德館不只是演出美麗的優律詩美或音樂會(當然原本的設計就是為了舞台呈現)。歌德館也是人智學社群的中心。人智學社群散佈在全球各地,中心就在歌德館,以靈性科學學院的形式分工,進行靈性科學研究,提供新的進展。有十一個部門分別在不同領域:數學與天文、醫學、自然科學、農業、教育、藝術、青年工作、表演藝術、社會科學、文學與人文科學,及人智學中心。






各部門也支援、聯繫實務層面的工作,就像神經系統一樣串連著世界各地的脈動。這樣的運作下,各部門在歌德館每年舉辦超過一百六十個講座與研討會,從不同層面了解腫瘤問題、金錢的特質之於金融業、經院哲學的歷史研究,到跨越不同語言的特定領域,如物理學家、華德福教師、農夫、治療教育工作者或優律詩美。十年之前,在歌德館內使用的語言只有德語;現在每場大型聚會,都有六種語言同步翻譯。基本上,在這念一年書,就可以大略得知全世界人智學工作的樣貌。只是站在這裡,全世界都走向你面前。從世界各地來的人,帶著不一樣的語言、膚色、與各自的任務,然而他們都有開放與溫暖的心,與相隨的堅定勇氣。


然後我了解,理想不只是我有,而且有理想還不夠;每個人的夢想與希望,就像守護星,嵌在生命旅途的天空上。這群和人智學工作的人不打算單打獨鬥,或是在自己的小世界種植一片美麗花園;他們選擇了把自已的命運與這世界交織在一起,把自己的理想交付在社群的理想上,和志同道合的夥伴一同實踐,把彼此的星星匯聚成一條銀河;同時也練習著如何維持平衡的工作方式,為社群的健康奠下基礎。



在這裡,我看見的社群不是一群人聽上頭的命令行事;社群是一群獨立思考、自主判斷的人,想要共同創造一些事情,願意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分享生命也彼此支持,帶來更多的光與溫暖。社群是,一群人願意靜下心,真正接受、聆聽其中一個人的意圖,因為社群中的每一個人都和自己一樣重要,這是對另一個「自己」的尊重。以自由意識為基礎,社群意識與社群工作將是人們理想生活的圖像。(完)

2012年12月2日

Goetheanum 歌德館 (二)



第一座歌德館--由內而外開展的蛻變




第一座歌德館,本身就是眾多創舉的集合。木匠、畫家、雕塑家齊聚於此,創造新的藝術形式。極大跨距的木造穹頂、彩色玻璃窗與其上的玻璃浮雕、黏合木板再如石雕般雕琢的大面積木雕,以及在舞台上演出的神祕劇(Mystery Drama)、形塑性的演說(Formative speech)與優律詩美(Eurythmy),皆是在既有藝術素材上創造出截然不同的形式與內容,或是在平凡形式中注入意識與品質。在當時歐陸產生不小的轟動,也為藝術帶來新觀念。




2010年12月4日

優律詩美訓練,踏實的一步步踩下



讓大家掛心了,不好意思。仍在念書中,就是部落格忘了更新。今天趁有空拍了隆雪,小小分享。

2010年5月2日

Goetheanum歌德館(一)




中歐,瑞士。離法、德交界處不遠的一片緩丘上,許多房屋被茂盛的綠意環繞,錯落有致的面向西方谷地。純淨的空氣時時飄著不同花草的芳香,清澈陽光溫柔的在綠葉與手臂上發亮。寧靜與安詳,隨著步伐的放慢而流入心裡。當地人們溫暖的笑容,問候著好奇的眼神。

2010年4月18日

開學第一週,與秋天市集


課程靜靜的展開,內容卻是環環相扣。優律詩美練習中,生命從靈性降臨到物質世界的過程之姿態,在『玄學大綱』中地球的演化也看的見軌跡;世界中不同的層次,從礦物、水、風、溫暖、以及更細微組成的不同以太,對應著音樂的不同音程(interval)(音符與音符之間的空間/距離感)。

2010年4月14日

三百天的空白,是因為顏色太亮。


不不不,這只是我找的小小藉口,為自己的偷懶開脫。我仍在瑞士歌德館念書。小小回顧一下,從去年五月發生的點滴。

2009年4月12日

第二學期(中)晨讀與對話


DSCN3075.JPG

如果說在藝術課程中,開始能欣賞生活。那麼在晨讀與對話中,開始能理解生命,包括我自己,與這世界(更大的自己)。

2009年4月11日

第二學期(上)藝術課程與期末呈現


DSCN2922.JPG會有這一篇,因為也該是時候向家人報告我在這裡「到底學些什麼」的時候了。簡單的說,這邊的課程算是「深度人類學」,深入人類不同感官的經驗,也了解這些經驗如何從這個世界流入心中,影響著我們,而我們又能夠在這世界做些什麼。

有夠抽象吧!別擔心,我只想說我知道的,而且希望你知道。穿插的照片,則是我們第二學期末呈現的一些片段。更多的照片在相簿。

2009年3月24日

同學,友誼,真

DSCN3057.JPG
近日在路上遇見Iden,聊了起來。她和我年紀相近,是在歌德館工作的好朋友。她說很開心看到我們同學走在一起,因為每年的基礎課程都是如此,大家從世界各地來到這裡上課。課程結束後既使經過許多年,大家仍然很密切的在聯絡,彷彿上個月大家才結束課程各自返鄉一樣。

2009年1月9日

冬日閒步,沉思耶誕會議


PC139421.JPG

一月一日,一年新始。我就一個人靜靜的和自己相處,完全沒有生產性的一天。因為,只有靜下來,才能傾聽從內而發的聲響,或是接到從上而下的禮物。##ReadMore##

這天午後,決定散步到歌德館旁的隱士花園Armitage。那位一同整理新工作室的建築師Jahannas也說,他有時會把自己的腦袋放下來,完全空白的進入大自然,全然的經驗一切。這會讓他得到非常深刻的和諧與放鬆。聽他的話,而且入冬後我也沒機會去Armitage,就像定期拜訪好友一般,去吧。

DSCN2175.JPG 下午三點半,陽光已如此斜照。零下五度,乾爽冷冽,一個完美的散步時空。趁著這寂靜的天色,我也整理著這幾天的事件。事實上,我散步的同時,在歌德館內正上演著R.S.創造的四齣神祕劇之首齣The Portal of Initiation,從早上十點直到晚上六點半。整個神祕劇呈現的,就是人轉化、蛻變的過程。不過全程都是德語進行,我就想學好德語之後再看吧!

神祕劇不只是今天演出,事實上從12月23日一直到1月1日,是歌德館年度大事:耶誕會議Christmas Conference。R.S.在世時,許多重要的演講都是在耶誕節與除夕夜之間發表的。一年中的這段時間對人們有特別的意義,不只宗教意涵,而是純屬靈性的。只要真的能夠在這段時間安靜的一個人,或是閱讀,或是回顧、展望,都有不同於平常的洞見與靈光。

DSCN2178.JPG

歌德館每年此時都會邀請大家參與耶誕會議,在這特別時刻中聆聽一些演講,思考一些問題,加入藝術工作。長達九天的活動中,早上兩個小時的演講,與一小時的團體對話,有 「人們相遇的藝術」、「神祕劇與當代的關聯」、「瑪利亞(劇中人物)的心魂力量」等。下午的藝術工作坊,有演說呈現、音樂優律詩美、語言優律詩美、合唱、繪畫與雕塑。工作坊後是系列演講「對聖靈夜的沉思」與優律詩美演出《當星光曾對人們說話》;晚上則有神祕劇的上演,連演四晚。

DSCN2177.JPG

今年的耶誕會議主題是「藝術與創新Art and Initiation」。文宣上這麼形容:「魯道夫史代納與眾不同的是,呈現了不只是知識與理論,還有實踐與創新性如何攜手並進,穿越這幾千年的人類演進上。」文末以他的演講作結:『此刻想要提昇自己到較高層次的人而言,除非他以藝術的理解來穿越這世界,不然無法完成。因為這世界本身藝術地創生,表達出靈性。因此只有那些人,願意透過自己內在的理解,將科學詮釋轉化為藝術表達,才能真正理解人類本身。」(August 24,1923,Penmaenmawr,GA284)

我在耶誕會議中的體會是,藝術來自於大自然,充滿美麗、和諧,總給人很多的滋養。而且「藝術」是靈性世界與物質世界的橋樑。透過藝術,我們領悟到物質是種「轉化」靈性意圖的方式。我們可以把歌唱詮釋為「聲帶引發空氣一連串不同頻率的震動」,或是「在歌聲中,我們遇見天堂。」我相信大部分人真正的體驗是後者。我們並不是在經驗物質而已。歌唱或音樂本身作為藝術,作為媒介,已把欲表達的從靈性轉化為物質;所以我們聽見的不會是物質,而是迴響於內在的感動,或更崇高的感受。繪畫也是,我們看見畫家用不同的顏料在白紙上塗抹,可是他自己並不是這麼認知自己的動作;他進行的是把心靈影像用物質呈現出來。我們也不會注意他到底用什麼顏料,而只專注在畫作本身強烈、和諧的感覺。物質作為媒介,本身已靈性化,我們不再視其為物質,而是一種超越物質的表達。

藝術,也是所有創新體非常重要的元素。如同歌德用「形體」Form來表達物質,當我們面對世界的危機,想要有所創新時,我們要如何形塑我們的想法,給予這想法一個特定的「形體」?我們要如何創新,才是真正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更多的問題?只有創新想法本身的「形體」是藝術性的,是美麗和諧的,我們才不會為世界製造出更多的紛爭與槍砲。

DSCN2181.JPG

創新,在耶誕會議顯得特別有意義。因為耶誕時節,萬物沉寂,只有人類獨醒。四季分明的地方,嚴冬大地覆滿白雪,還有什麼能繼續活動?只有人類。當人們看見所有外在世界的生命跡象都近乎消失,只餘自身時,這強烈的對比使得內在的靈光分外鮮明。靈光,對於自己的過去一年有清澈的照見,靈光也在全新一年的展望中,轉化成新鮮蓬勃的靈感。新年,新希望,新動力,新生命。

創新在「人的內在」,則是轉化的過程。我參與對話團體「神祕劇The Portal of Initiation的不同面向」,有許多可貴的收穫。男主角Johannas是個失去創作靈感的藝術家,他的女朋友Maria平日資助他創作、生活,卻在此時選擇不給Johannas建議。絕望的Johannas只能自己尋找答案,因為這問題只有他自己能回答,這是屬於Johannas自已的功課。苦苦探尋中,他發現真理The Truth無法在物質世界裡找到,他只能往內在找尋,頻頻叩問「我是誰?」「我在這裡要做什麼?」就在這時候,彷彿來自天堂的聲音直直敲入他的心中:「認識你自己。」「認識你自己。」

挫折、痛苦與失敗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我們的生命需要這段歷程。我們生來擁有自由意志,可自由行使選擇。所以問題不再是「我們有沒有選擇的自由?」而是「那我們是如何選擇的?」我們的動機,決定了我們的選擇。如果選擇逃避,苦痛與磨難就會一直找上門來,直到我們真正接受它們、穿越它們,然後獲得蛻變、轉化。當我們經歷了那些苦痛之後,彷彿變為另一個人,不再是原來的自己。這樣的轉化、蛻變,就是神祕劇之所以稱為「神祕」的原因。創新本身無法來自物質世界,創新來自人心,一個充滿神祕的處所。我想,魯道夫史代納把這四齣神祕劇帶到世界上,是因為這樣我們就可以看著這些情節,這些外在於自身的事情,來了解我們內在的掙扎、動機,和轉化之鑰。

DSCN2186.JPG DSCN2189.JPG

DSCN2180.JPG心思回到走踏的路徑上,看著這安靜的大地,連天上雁鴨鼓翅的拍動聲都清晰可聞。想到一位建築師、人智學者Christian Hitsch在耶誕會議所分享的:「我們在自然中可以領會到什麼,取決於我們對自然的態度。大自然永遠都對我們開放,只有當我們的心感受到、感動到的同時,這世界向我們展開它的奧祕。」
靜靜走著,走著,走在奧祕裡。不說話了,不思考了,就靜靜的,走,看,聽,用我的心。

DSCN2194.JPG

2008年12月14日

請台灣朋友支持ELIANT

aktion_logo.gif

ELIANT(European Alliance of Initiatives for Applied Anthroposophy)
這是一個由共同目標的團體所組成的人智學組織,其中包含教育(
education)、食品與農耕(nutrition and agriculture)、特殊需求(special needs(curative))、醫學與治療培訓(medicine and therapeutic disciplines)、社會療癒 (social therapy)等涵蓋人智學各領域的單位。
ELIANT的成立主要是為了獲得歐盟的認可與支持,並在社會政治上有更多實質的參與權,讓相關的團體都能獲得保障與權益。



目前的您雖非身處歐洲,但即時的關懷與響應百萬人聯署活動,卻能集結一股力量,促使ELIANT的理念在歐盟順利推動,而當它開始在歐洲實行時,便代表著在全世界的人智學運動很快地就拓展開來。官方連署網站

       您的連署與支持,可以幫助人智學團體的更趨成熟,只要依照指示上網連署,
並將這份連署訊息傳給您身邊的伙伴,我們將有更多的機會為世界做更多的工作。
(全文轉載自台中人智發展學會,圖片來自官方網站與摺頁)

2008年10月30日

純白星群,上天賜予大地的禮物

DSCN1115.JPG





清晨,降下今年第一雪。我像個孩子,滿心興奮的跑來跑去,下了課就拿相機拍呀拍。下午,附近幼稚園老師帶孩童來歌德館外面踏青,就有好幾個孩子跟我一樣興奮,有一個甚至兩手捧著滿滿的雪在懷裡(他們穿雪衣,不會滲濕)。不是沒看過雪的我,仍然感受的到整片大地寒冷中升起的一種寧靜。

天上撒下無窮無盡的白色星星,陪伴著寂靜的大地,悄悄升起莫大的滿足。


DSCN1104.JPG

DSCN1115.JPG

車頂上 草地上的殘雪,像是無數的星星從天上撒落


DSCN1109.JPG

歌德館前草原上的「滿天星斗」

二年級的學長Michale說,去年冬天很暖,沒有下雪。今年則是來的很早,也屬反常。至少比沒有雪好吧?希望今年冬天不會冷到不行(不過這也很有趣)。三年前的一場大雪,歌德館積雪近一公尺,大家寸步難行,車子根本就開不出來。

DSCN1111.JPG DSCN1112.JPG

遠山可見滿頭的白雪,近處房屋覆上漂亮的白紗


隨著天氣越趨寒冷,世界越來越安靜。外在世界的力量轉化為內在世界的光芒。在冬季,人們的思想會更深遠、拓展自身的內在世界。一些深刻的問題總在此時浮現腦海,讓人在萬籟俱寂中思索自己,思索世界。夏季陽光把大地曬的暖烘烘的,充滿著香氣與生氣,人們不會想待在屋裡,而是出來享受這一切的美好。如果把一年的節奏和一天的韻律相呼應,夏季就會對應白天,冬季對應夜晚。有些人喜歡晚上(有些甚至深夜)寫作,因為外在的靜寂,會讓內在得到力量。以人體構造來說這樣內在外在的轉換很合理,因為肢體活動停頓,以及外界溫度降低時,能量就會集中於頭部。以大地來說,所有的活動靜止下來,因為這是必須的,有夏季就有冬季,有放就會有收。人之所以獨立於這世界存在,是因為他不會隨著這世界的停頓而靜止。相反的,人的思考因而有新的靈感,對世界會有特別的體會,這都來自向外發散的力量返回、內收到內在世界。也可以這麼說,外在世界的冬季,使得內在充滿夏日陽光,透過思考照亮平日幽微的角落,它便清晰、明白。

DSCN1114.JPG DSCN1113.JPG

歌德館望遠,對面已積一層厚厚的糖霜;太陽出來,星星們慢慢消失。這特別的屋瓦,和歌德館屋頂相同,能反照太陽的顏色。


冬季,細細體會自己,體會世界的好季節。

2008年10月16日

研讀神智學Theosophy(二)&退伍一週年紀念日

DSCN0273.JPG

到底人類身上,有多少奧祕呢?

來到歌德館第四週,隨著研讀與思考「神智學」這本書,我慢慢能去「理解」過去的經驗,而不只是回想過去。就像站在一個空書架前,我有能力組織、架構這些書籍,並讓他們之間有關連的排列秩序,能隨我所用。或者說,過去發生的事情如此繁多,以致於要把所有經驗,有意義的串連彼此幾乎是不可能的。要如何去理解我在某個時期所發生的疾病?要如何看待某段時間我容易情緒低落,而有時又精力充沛的對所有事情充滿熱愛?我們和這個世界的關係,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神智學」在這裡幫了很大的忙,幫助我把所有過去的經驗,用更大的框架有條理的安頓妥當。每件事情,因而都有了意義。生命不再是一團混亂中隨機發生的事件,只因有了「I」,世界開始有了獨屬於我的秩序。生命成為一個創造的過程,透過行動我們都為自己與世界放入新的質地。這也意謂著,行動本身就在形塑我和世界的關係。在每個我所做的行動裡,都銘印著我獨特的印記,並在世界中持續發生作用。

相反的,透過回憶,我們能再次經驗已經不存在的事物,把過去的經驗和現在生活聯繫起來。回憶,不只是視覺化過去的經驗,在看泛黃老照片而已。我們召喚回憶的同時,新添加了一些東西於其上,以致於我們每每回憶某件事情,總有不同的想法或經驗發生。是的,回憶本身是個活生生的存在,活在人的心魂中。在回憶裡,我們如果不只是再經驗,同時也思考這經驗,自然的會有新的想法出現,有時就改變了我們的現在與未來的方向。這是回憶能帶給人的珍寶。

IMG_8235.JPG

比如我自己做個練習當做例子。今天正好是我退伍滿週年,真是值得紀念的一天。紀念什麼呢?遠離苦難?不不,我當兵時不只待過地獄,最後也去過天堂。正因我輕忽自己對「心」的練習,入伍後的境遇則是另一種方式讓我理解苦難。身體的苦難不算什麼,心裡的苦難才是重擔。不自由的行動與軍中生活,使得入伍前的平凡生活相較之下,算是享樂。退伍後回到平凡生活,如果忘卻軍旅磨難,那麼平凡生活就只是平凡生活,我就失去了它的珍貴,那種我曾經失去的自由,曾經極度渴望的自由。失去自由,迫使我的生命呼喊著最迫切的願望:「我想要打開新的世界,我要旅行!」那麼,如果沒曾經失去自由的話,我就沒有足夠的動力與渴望,把我帶到歌德館。如果沒有失去自由,我就還是一個平凡人,在平凡生活中載浮載沉,也無法同理沒有自由的人心中的苦。每每憶及此,我就沒有什麼理由埋怨任何事情。「我是自由的」才是一切的開始。

這樣的回憶,讓我更緊握當下。原先漸漸逝去的新鮮感重新鮮活起來。我所在的世界竟然如此美好!這樣的想法復又升起。「我是自由的」開啟所有動機,所有行動之前的想法。「自由」只是開端,認識到行動本身的意義時(在每個我所做的行動裡,都銘印著我獨特的印記,並在世界中持續發生作用),我清楚了「我在做什麼」。我在形塑我與世界的關係。

這在我所做的每件事情中,注入力量。

2008年10月14日

Ita Wegwn人智學醫院

DSCN0431.JPG






最近小橋工作室的人智醫學工作坊要開始了,小余老師提到之前小橋醫學讀書會,導讀 Rudolf Steiner 博士與 Ita Wegman 醫師合著的「治療的基礎」這本很棒的書;而我課程中每週五的文化參訪,上週正是來到這裡,Ita Wegman 創立的醫院。來看看相簿:

DSCN0436.JPG

DSCN0449.JPG

DSCN0420.JPG DSCN0422.JPG
DSCN0434.JPG DSCN0406.JPG

DSCN041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