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30日

台灣西半島的浪遊

這趟旅行,是因為機車要放在台南老家,所以選了一個比較經濟的方案騎回去。

四天有三天只騎三小時,就回到台南。台灣原來好小。

但是,台灣好美,好豐富。可惜啊,照相機沒電,所有風光只在心頭打轉回味。

桃園新竹間的濱海,那火紅夕陽燒起整個地平線的闊放,才重新看見天空的無際。

頭份大甲間的海邊巨大風車,緩緩的在大地上轉動,生命之輪也隨之伸展、用力。

日月潭那土耳其綠,在心裡展開永恆的寧靜,超乎言語能述說的安適。

新中橫的冷冽凝固成孤寂,世界自此和自我是清晰的兩件事。

嘉義縣的山路大雨,似乎要把一切還原無垢的擊打地面。

但,一切的一切,在心頭上的我安坐著,看所有風景和風景如流光往後逝去,剩下的只有我,坐在摩托車上的那個人。

世界正在流轉,不動的只有觀看著的這個存在。

清晰,連思考也不剩的單純。專注,除了專注只有專注。

這是流浪。短短的放逐,卻在內心得到救贖的旅程。

2008年8月27日

每個人的生命樣貌是...

你靠什麼謀生,我不感興趣 我想知道你渴望什麼,你是不是敢夢想你心中的渴望。 你幾歲,我不感興趣。我想知道你是不是願意冒險,看起來像傻瓜的危險為了愛,為了你的夢想,為了生命的奇遇。 什麼星球跟你的月亮平行,我不感興趣。我想知道你是不是觸摸到你憂傷的核心,你是不是被生命的背叛開敞了心胸, 或是變得枯萎,因為怕更多的傷痛。 我想知道你是不是能跟痛苦共處,不管是你的或是我的,而不想去隱藏它、消除它、整修它

印地安長老的一段話

請問,海邊要怎麼去?


大海在我的右手邊,妳要怎麼去?
別人說:沿著承德路一直下去,就會到了。
這樣的走法,「對妳」不是最好的。
最好的走法,是自己走自己的路,不要走別人走過的
走妳熟悉的路,妳的很多感官會不自覺的關起
走妳自己的路,妳會把妳的每一個細胞打開,會把妳的外在感官、內在感官打開,
然後妳會看到很多東西,屬於自己的。
妳會去很注意全部妳所見、妳所想、妳所聽、妳所聞,只因那是你的生命。
就像爬山一樣,妳會很愉快,因為那是你的生命旅程,不是別人的。
不管是藝術,或是其他的事物,走自己的路,才值得
不然,人生多無趣?

向朱大致敬


Dark_Knight_3.jpg

朱大是誰?

嗯,我覺得他是個男子漢。

他的部落格滿是他的英勇事蹟,以及一些小玩笑,雖然不是每個人都笑的出來,但很推薦大家上去看看。因為重點根本不是那些玩笑話。

他的信念是

「有能力的人 要為沒有能力的人挺身而出。」

「能夠大聲說話的人 要替不能開口的人仗義執言。」

不過,他的故事似乎接近了尾聲。

在這段短片裡,是令人熱血的回顧時刻。

翻譯魔戒所得的幾千萬台幣,已經在男子漢必要支出下,轟轟烈烈的用完了。

他做了很多事情,也直腸子的發表很特異的言論。但,他做了很多讀了很多書的人一生

從不敢做的好事、有意義的事。

這就是男子漢。

讓我向他致敬。

2008年8月22日

關於靈性與生態的工作

這篇是有點認真啦,把我最近一些發生的事情與思考,整理一下,看來這就是到瑞士繼續研究的主題囉!

靈性與生態的互補-以毗婆舍那禪修與人智學觀察為實踐方式

前言

2003年,筆者參加宗青盟「靈性與生態永續」青年種子培訓,對靈性/生態的理念實踐有豐富的認識,也產生深入的興趣;並和宗教博物館前往巴塞隆納跨宗教文化的論壇發表與參與, 了解別人的想法與作法,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02~06年期間,則因教育的背景而認識人智學教育,並於06~07年在宜蘭人智學學校實習一年。在人智學浸淫中,對於世界和人類(尤其自己)和諧、深入的關係,有深刻的認識感受,和隨之而來的動力繼續深入、研究。

另外因為個人興趣,接觸一個「生命之花」的談論靈性與文明之資料,則是提供了我運用「對生命有意義」的圖形(神聖幾何)來理解不同事物之間的脈絡、關連。

最後,則是在2008年八月毗婆舍那禪修中,在自己身體上發生科學難以解釋之改變。

將先前這些經驗串連起來,確定了我今年九月即將前往瑞士人智學總部研究的方向:〈靈性與生態的互補更好的實踐方式〉。

因為,社會對於環境生態問題的意識,已從日趨嚴重的天然災害損失裡出現反省與行動。但對一般民眾來說,環保意識卻仍未改變生活習慣;可能是看不見改變後的影響而可有可無,或是想法最終只是個想法,難以在生活習慣中改變。

所以,生態環境意識如何在生活中真正實踐,是重要的議題。然而,這外在議題卻又和靈性實踐息息相關。根據筆者的經驗,單純的生態實踐或靈性實踐在現代社會發揮的影響仍然有限,原因是內在與外在的工作都需要對方而完整。

因此我整理過往經驗,有了這樣的初步觀察結果,並認為有繼續研究的價值。方向則是把人智學與佛教禪修分別對外在與內在的關注,轉化為在現今社會中友影響力的實踐方式之探討。

接下來,則是將人智學與毗婆舍那的觀點與實踐,透過生命之花的模型串連,了解內在實踐與外在實踐的平衡與必要,並看見彼此互補之處與具體實踐方式。

人智學簡介m008-1.jpg

人智學是沒有宗教色彩的靈性科學。它是一門不侷限自身於物質世界,而與感知、觀察能力有關的科學。以創始人魯道夫.史代納的話:「人智學是條知識之徑,引領人的靈性存在,到達宇宙的靈性存在。」從史代納的靈視中他得到一個重要的洞見: 將人看成是:身、心、靈/精神三者完整的存在,與之相對應的能力則是:意志、情感與思考。他在不同領域中展示了,這三向度的了解能提供嶄新且實際觸及本質的工作方式,在教育、醫學、農業,藝術與科學的不同分支裡,也包括社會結構的領域。每個領域的核心皆強調人類,是神聖存在(或造物主)的創作結晶。人智學研究始於自然法則的應用,引導至靈性科學的思考結果。不過,這研究不僅在智識能力的領域裡;也可能轉化為,思考作為深刻、更包含生命的感受力,及在強化意志力量之時的新能力。這意味著,感知的能力不再限於身體感官,覺察對象也開始往不可見的領域延伸。

人智學以感知、觀察為基礎,使用「歌德觀察法」。以科學觀察方式來說,它屬於現象學。現象學就是,閉上眼睛,去看腦海中映現剛剛仔細觀察的圖像,看看圖像告訴你什麼,這是新的方式。它與現代科學不同之處在於,一開始是沒有任何假設,只敘述單純的現象。這樣的研究、觀察方式始於詩人/科學家歌德,接著由史代納發展成為人智學的重要基礎。

在教育上,人智學學校企圖形塑每個科目能表述出生命的豐富與意義,歌德觀察法提供教師辨認孩童們的不同氣質:地、水、火、風;孩子不同的發展階段,則能與世界文明演化及人類意識演進的不同階段互相呼應,而找到適合有效的工作方式;以歌德觀察法觀看外界,人智學發現天文地理(比人體更大的身體)之道,能和人體的不同韻律互相呼應。十年級孩子的特質是「和諧」,課程裡會提到全球海洋的海流,很和諧的在流動;生理學裡頭就學到血液的和諧流動,如何幫助人體的器官。觀察黃昏與日落,將自然的韻律藉著觀察帶入心中。

在環境生態工作上,人智學了解到,每一個體驗、感知之後,都有與靈性相遇之處。透過環繞我們四週的多樣和豐富的探索,我們能更有意識的察覺體驗之後的深刻所在。藉著在經驗的環境中行動,我們同時也在心靈的領域裡行動。經驗,成為心、靈本質的顯化。

接觸人智學已有四年餘,我認為人智學提供了個人與宇宙的和諧圖像,在天、地、人之間流轉無盡,生生不息。世界與個人之間存在一個統合的秩序感。人莊嚴的存在感與創造動力出現, 生命本身有了完整的內外呼應。

毗婆舍那介紹

毗婆舍那禪修常見於上座部國家,在禪宗裡又稱為「智慧禪」、「慧禪」,和定禪為禪宗兩大修行方式。在台灣禪宗多定禪,毗婆舍那目前(2008年九月)仍非常少見。和定禪不同之處在於,除了坐禪(定禪方式)外,還需要行禪(走禪),是為身、心雙精進的法門。 毗婆舍那在緬甸推展時,出現很多身體因而治癒的個案,在十日或二十日的禪修中即發生改變。禪修時只要遵守八關齋戒,不需皈依佛門,因此能為不同宗教人士接受。在二十世紀由緬甸推展西方世界後,被稱為是醫學奇蹟,尤其是西方醫學束手無策的文明病,如慢性病、高血壓、關節退化與精神病、癌症等重症,都有無法解釋的復原情況。

佛教「正念修行」的療癒力量,在近二十年來廣泛地引起西方醫學與心理治療學的興趣。至今,「正念修行」已成為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醫界中,運用最廣的佛教禪修系統。「正念修行」的醫學研究,儼然已成為「輔助與另類療法」裡的一門新興顯學。被西方醫學界廣泛運用的兩個與佛教禪修相關的療程,即「正念減壓療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簡稱MBSR),以及「正念認知療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簡稱MBCT)。這兩種療程皆以培育「正念」為宗旨的內觀修行,為療程的主要內容。

雖說毗婆舍那為禪宗分支,但修行的方式沒有宗教色彩,方式為「內觀」(單純的觀察身體)與「四念處」:隨時注意身、受、心、法(所緣)的出現與消失。 行、住、坐、臥都要保持觀照,是為正念。以正念為基來行禪、坐禪;行禪觀足、坐禪觀腹,觀察腹部的四種特性:地、水、火、風。內觀腹部時,身體可能會出現酸痛等感覺,仍要觀照身體的酸痛,而不是忍耐。 當禪修者(yogis)以正念觀察「痛、痛」,洞察到苦受剎那剎那生起與滅壞的現象之時,他可能會體驗疼痛的紓緩或完全無痛的舒適狀態。

覺照力是能觀,而身心是所觀。觀身心、觀感覺生與滅。身心對毗婆舍那非常重要,在當下觀照身心,連期待與想像都要放下,只有完全的觀(念住)。當念住於走路的腳步移動時,會發現當中包含有腳步移動(色法)與能了知[腳步移動]的心(名法)

佛陀特別強調和保證修習四念處的殊勝,因為四念處止觀兼具,止觀平衡,如經線般地貫穿了三十七道品和出世間法義,不節外生枝的正向、直向解脫涅槃,所以世尊強調這是「唯一的道路」。進一步的毗婆舍那修行,將使禪修者體驗一切現象不斷在生滅,循此了知無常、苦、無我的事實,進而滅苦。滅苦也是佛法的最終目標。

個人一週禪修的經驗中,身體上右眼降了一百度,左眼降了七十五度;專注的程度與時間延長很多,身體能優雅、不莽撞的行動。也因為專注提高,感官的敏銳度隨之提昇。內在的觀察力(觀)更強壯,不易為雜亂的念頭與環境所動,能分辨出重要的念頭而行動。生活更單純,不再被物所役,身體不為外界所惑,而成為心念忠實的幫手。

「觀」之共通點

「觀」、觀照,純粹的觀察,不帶期待、假設。兩者皆強調「觀」是一切之源。

「觀」之相異點

觀察對象分「內」、「外」。人智學觀察外在環境,並歸納出原則;更進一步則觀察內在/無形力量在外在事物的表現。

毗婆舍那則是觀所緣無常而明白事物本質,是生滅不定、無我,追隨無常而生苦。

整體圖像

以西方觀點來看,世界可分為外在/內在;或是有形界/無形界、物質/心靈。以「生命之花」的方式,這樣的二元分類可以發展(演化/成長)為兩極與中間地帶 。

人智學也以此觀點來印證觀察結果,兩極是分別為「心」以及「環境」,兩者共同在中間地帶「身體」—上面作用。

佛教有類似的觀點:心識一定要透過肉身,才能在這個世界作用。單獨只有心識,是無法發生什麼事的

因此單獨思考靈性或是環境的實踐方式,都有不完整的地方,因為要觀察彼此的互動影響效應時,「心」、「身」、「環境」(也可以視為更大的身體)這三者是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如果各自處理,會失卻整體的和諧而降低作用效果。

比如說,靈修練習後回到世俗,一般人容易受到日常生活環境在身體上的影響,連帶降低心識的靜定與專注。這是沒有思考到環境的影響。

或是,觀察環境工作的實踐,如果問題是群眾無法持續參與或是無法深入,是因為心念不夠穩定,容易因生活雜絮而失卻專注,也無法意識到環境工作的重要。這是沒有思考到心念的影響。

小結

毗婆舍那強調四念處的練習。作為明確、有效的觀察方式,四念處能觀照身念、受念;如能持續觀照,表示已有初步的正念與定力,再求心念處與法(現象)念處。另外行禪對身體的鍛鍊與精進能強健體魄,也連帶讓心念強健、穩定。

人智學使用歌德觀察法,能具體的思考、驗證出環境與身體的運作方式,並知曉適合的、平衡的照顧方式,進而能進行內在的觀察真正理解人體與外在環境的深層連結 。人智學從環境與身體的共通處開始,以思考、情感與意志並重的方式,在生命網網相連的和諧與繁榮之處工作。

兩者的工作正代表東西方在無形/有形界的智慧結晶。我認為兼顧兩者是平衡且有效的方式。

因此我的目的是,試圖整合兩者的工作方式和意涵,提供宗教團體及環保團體有效的靈性/生態實踐方式,實際運用在現代社群並能發揮具體影響。

行動計畫(暫定)我可以做什麼呢?

2008年九月~2009年九月

在人智學總部,瑞士歌德館,進行一年的「人智學研究」課程,學習人智學在生態教育的實踐,持續記錄及報導。

另,在青年活動方面,將和國際性青年團體合作,在靈性、生態領域方面的活動進行參與及記錄,也觀察、分析國際性青年團體的運作方式,回台進行嘗試。

2009年九月之後

回台,和宗教/環保/青年等團體合作,嘗試活動策劃與進行,並加以觀察與調整。

2008年8月12日

2008年8月1日

歌德館青年部門,是什麼門?The YouthSection


DSCN0086.JPG




相信看過「人智學研究」課程介紹的人,應該會覺得「哇塞,這是什麼東東?」好吧,看來要幫助大家從另一種角度來理解這邊的事囉?

那麼,用年輕人的說法如何?

其實,人智學的精神隨著時代的演進而發展,青年部門就是一股新興的力量,用不同的方式與角度來理解世界,發表新的提案。一起進來看看?

##CONTINUE##

(本篇英文摘自歌德館青年部門網頁資料,小苦力詹轍翻譯)

青年部門The YouthSection

願景

青年部門的願景:創造一個世界,它能彰顯、支持每個年輕人的潛能與創造力,綻放他們全然的力量與才華。

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需要承諾、熱情與決心。只有我們依循構想來工作,也需要年輕人靈性上的努力作為支持,才能讓這願景成為可能。

要成就這份願景,意謂著擁有勇氣去忘卻並回顧,關於我們曾經被教導這世界是如何運作的。這也意指和不同國家的不同人群共同工作。這表示要相信你自己與你周遭的人,去做出一些事情並負起責任。讓心常保年輕,準備好去改變自己以及世界。

國際性的青年運動

青年部門是個國際性的青年運動,開創平台讓年輕人探索他們與世界的內在與外在連結。對於青少年議題,它組織協議、研討會、學習團體與研究專題,促進實踐和地區及國際化的創造性開展。

青年部門包含一個在瑞士多拿地區的國際團隊,還有許多地域性/國際的團體和青年部門互相連結。

(譯註:在紐西蘭等地有青年部門支部,以及其他社群如先前提過的瑞典一年創業計畫,還有接下來將報導的【M網絡】【超越字面的思考】等組織)

「看看你們,我的朋友們,在這裡坐在一起,無論如何都難以表達我的願望:各位不論如何感受、思考與擁有的覺知,和鋼鐵般的意志緊緊的團結一致。我們需要它,這凌駕所有我們今天想成就重大議題之上的意志。你不能簡單的認為,這只是以相當不同的角度在看待事情。重要的是,既使人們有著最歧異的感受與內在呼應,還是要來聚在一起。也許稍晚將會證明是最偉大的成就,那就是年輕時人們能了解如何同心協力、團結一致,無論彼此有多大的不同。這的確是現今年輕人失落於人本質之探尋時發生的問題。」--魯道夫.史代納,《論及自然與青年運動的目標》1924。

靈性科學學院的一部分

青年部門是靈性科學學院的一個部門。這學院是由史代納在1924年和「人智學會」一同創立的。國際青年部門則是瑞士多拿的歌德館的一部分。

Vision

The YouthSection's vision is to create a world that values, supports and allows the potential and creativity of every young person to unfold in their full strength and brilliance.

To work towards this goal requires commitment, compassion and dedication. This vision for the future is only possible if we begin to work with the ideas that will make it reality and by supporting the spiritual striving of youth.

Accomplishing this vision means having the courage to unlearn and review what we have been taught about how our world operates. It means collaborating with many different people in many different countries. It means trusting in yourself and those around you, setting examples and taking responsibility. It means always being young at heart, ready to change youself and the world.

An international youth movement

The YouthSection is an international youth movement creating a platform where young people can explore their inner and outer relationship to the world. It organizes conferences, seminars, study groups and research projects on world youth issues and facilitates internships and the creation of local and world-wide initiatives.

The YouthSection consists of an international team with the seat in Dornach, Switzerland. There are many local,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groups and initiatives connected to the YouthSection.

"Seeing that you, my friends, are sitting here together, I would really above all express the wish that all of you, whatever you may feel, think, and have in your awareness, stay together with a will of iron, really stick together. We'll need this above all if we want to achieve something today concerning the major issues in life. You simply can't always consider whether one person may see things a bit differently from another. It really is a matter of coming together even if there the greatest difference in people's feelings and inner responses. Later on it may well prove to be the greatest achievement that in youth one knew how to stick together, however great the differences. It truly is the case that young people today above all miss finding the human being."

– Rudolf Steiner. "Concerning the nature and aims of the youth movement." Breslau 9.6.1924. GA 217A

A part of the School of Spiritual Science

The YouthSection is a part of the School of Spiritual Science. The school was founded in 1924 along with the Anthroposophical Society by Rudolf Steiner. The International YouthSection is a part of the Goetheanum in Dornach, Switzerland.

Think outword 超越字面的思考-積極實際的創意之旅



在美國紐約州邊境,有個人智學啟迪下的青年運動。它們是「Think outword」。又是一個怪怪的地方,也許你會這樣想。不過不怪你會想去看看嗎?我也說不上這是哪種怪,但是怪的很有格。其實對我來說不怪,因為以前有接觸過了,但是看到一個理念以新的方式實現,仍然很有種熱血的感覺!!!!這地方也是和人智學青年部門有密切關連的網站,來吧!

M網絡-人智學青年運動的熱點

nm_header.png


別問我,我也很好奇,不然就不會有這篇文章了。不過看起來滿有趣的!光是名稱就很炫!照例,當個苦力翻譯這些英文,如翻的不夠好請多指正,先謝謝各位囉!

##CONTINUE##

Written by Matthew Temple


歡迎來到M網絡,一個聯繫社會與靈性活動的開創性組織,一個積極的思考與行動群,熱中於創立一個社群的創意群體。

環視地球,數以千計令人驚嘆的人們以不同的才能,用無數的方式在團隊裡創造、工作,讓社會更好。這裡面有許多人期待一個社群能支持他們在社會、政治、經濟與藝術上的努力。當他們知道這些社群能和真正的「夥伴」連結上時,有更多的人樂意參與其中。M網絡對我們來說,就是這種互相連結的方式。透過M網絡,我們能在不同的社會運動間孕育出包容的對話(例如華德福教育運動、社會性創業、建構和平、人智學運動與NVC等),因此創造出共振的社群,也增強我們各種工作的能力。

M網絡在此的目的:

為個人或團體提供新聞、事件、資訊與網絡的線上資源。

讓來自各方的人們與組織互相連結

增進對這些聯繫的支持

定期舉辦聚會與會議

M網絡提供我們機會去創造並維持一個網絡,它給我們空間、論壇、允諾與連結方式來更有效率的一同工作。我們也有同樣的責任,超越自己的邊界去延伸到尋求答案的人,建立並促進這個組織,來讓我們與之後的人們能致力於對自身的豐足與照顧。

所以,請加入我們。登入並寫下你的個人資料。如果你知道誰能從這網絡中得益,使用你的邀請來散佈這段話。讓我們建立這社群,那麼我們散佈在這國家、這世界的所有人,能互相了解,看看我們能在一起做些什麼不同的事情。

(下面還有一段補充)

Welcome to Network M, an initiative to unite social and spiritual activists, progressive thinkers and doers, and creative people interested in finding a community.

Around the country and around the globe, thousands of amazing people are working in many capacities, creating or working for organizations which benefit society in myriad ways. Many of these people are looking for a community to support them in their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artistic endeavors. And there are many more who would gladly take part, if only they knew about these groups and had a way to connect to their real peers. NetworkM is the means for us to connect with each other. Through NetworkM we can foster an inclusive dialog between various movements (e.g. the Waldorf movement, social entrepreneurs, peacebuilders, the anthroposophical movement, NVC, etc.), thereby creating vibrant community and strengthening the potency of all our work.

NetworkM is here to:-be an online resource for events, news, information and networking for individuals and groups-enable people and initiatives from all over to connect with each other-facilitate a support system for these connections-host regular Meetups and conferences

NetworkM provides us the opportunity to create and maintain a network that gives us the space, forum, permission and networking tools to work together effectively. We also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reach out beyond our "borders" to others who are looking for answers, to build and strengthen the organizations that we, and so many before us, have dedicated ourselves to enrich and foster.So, please join us. Log in and create a profile for yourself. If you know of others who would benefit from this site, use your invitations to help spread the word. Let's build our community so that all of us, scattered all over the country (and the world) can know about each other, or work, and what we can do together to make a difference.



下面這另一部分,是比較官方比較正式的說法:

Our mission at NetworkM is to bring people together and to "cultivate relationships for more effective social action," but what does that mean and how do we get there? How does NetworkM do that?

The truth is, no one person or organization can make that happen. The ability for these goals to be met lies in participation. All NetworkM can do is provide the platform or forum where these relationships can begin to take shape. NetworkM can provide the tools and the resources, but cannot in and of itself 'increase communication" not can it create "more effective social action."

我們在M網絡的任務是聚合人們且「為更多有效的社會行動培養聯繫」,但這如何進行又如何達到?M網絡是如何做的?事實是,沒有一個個人或組織能讓這發生。這些目標所需的本事仰賴於參與。所有M網絡能做的是提供平台與論壇,讓聯繫能開展與發生。M網絡提供工具與資源,但不介入或成為其中一個。「增進連結」並無法創造「更多有效的社會行動」。

When I first started the blueprint for NetworkM, I had dreams of people connecting with others all around the globe. I thought, "There are so many people doing so many interesting things and we are all so scattered. If only there was a way for us to know about each other and our work." I imagined how it would be if there was a land owner somewhere looking for a biodynamic farmer to tend his land, or a film producer looking for the right story and the right people to work with-- and NetworkM was a place where they could meet. Not only would the landowner have a farmer, but the farmer would have land. The producer would have her story, the writer would have his funding. Young entrepreneurs would have access to mentors, clientele, partners, etc. We could truly make the impact in the world we want to make because we have the means to be connected, support each other and join each other in our endeavors.

Now that we have NetworkM, it is time to look at how we can use it to achieve these goals. We have over 400 members and are growing rapidly, each of us with so much to offer. Remember, everyone on NetworkM has a blog space where you can share with the community what is going on in your life, your ideas, thoughts and opinions; there is a bulletin board for posting initiatives, jobs, etc. Every day I check to see what I can learn from or about someone on NetworkM. I urge you to use these resources.

當我剛開始規劃M網絡的藍圖時,我夢想人們在此能和所有世界的人有所聯繫。我想,「有太多人做太多太多超有意思的事,但卻是分散而疏落的。只有一個方法能讓我們知道彼此以及在進行的事情。」我想像如果有個在某處的農場主人在尋找一個生機互動方式的農夫來照顧這快遞,或是一個製片在尋找一個對的故事或對的人在做事,這如何能發生?而M網絡就是能讓他們相遇的地方。不止讓主人找到農夫,農夫也找到農田。製片有了好的故事,作者能有資金支持。年輕的創業者能遇見顧問、顧客與夥伴等。我們想真實的給這個世界一個碰撞,因為我們有連結、支持彼此的方式,也在共同的努力中融入。現在我們有了它,是來看看我們如何使用它來達到這些目標的時候了。我們有超過400個會員,並規律的成長中,每位都有如此豐富要提供出來的。記得,每個成員都在上面會有個部落格來分享你的社群、你的生活、你的點子、想法與印象。也有個布告欄在張貼創新、工作等。每一天我都在M網絡上的某個人身上學到許多。我強烈建議你使用這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