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0日
沈寂—活躍
2018年3月12日
2017 回顧(下)探詢挖掘,死亡生命
2015年10月9日
2015年5月13日
2015年4月14日
2010年7月26日
2009年4月18日
2009年4月13日
2008年12月18日
西方文明之旅-法國沙特大教堂
上上週,我們第一學期的最後一週,全班跑到法國沙特來上課。沒錯,花一個星期,就是要好好研究沙特大教堂。
一路都可見積雪,到沙特天氣才好轉
(下圖為同學拍攝)
遠在沒有鋼筋水泥的十二世紀,就已出現了僅用石材搭建高達一百五十公尺高的沙特大教堂。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燦爛時刻,不只是藝術史、建築史上的奇蹟,在人類意識發展上,代表著穿越黑暗時期,重新看到希望的高峰。如此雄偉的建築,凸顯的不只是物質世界在中古黑暗時期之後的里程碑,而是源於內在和靈性再次相遇迸發的光芒。
西面大門有三個拱門,正面門楣上因有著耶穌基督的石雕,故以「王者之門(Portal Royal)」著稱,是早期哥德式石雕藝術的經典。北面大門上雕有聖母和舊約聖經中的人物,而南面翼殿大門的浮雕則描述了基督的一生。因此沙特爾大教堂被稱為「石雕聖經教堂」;另外還有一百二十面從十二世紀以來保存良好的玻璃窗,繪畫著聖經故事,與四千多個人物。沙特教堂成為西歐重要朝聖地,在1979年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有網站可以鉅細靡遺的看到幾乎所有石雕和玻璃窗的細節。
豐富的雕像與玻璃窗,完整、豐富的圖像化、具體化了聖經上舊約與新約故事。而正是基督教決定了西方文明從創世紀以來對這世界、對人類的看法。這樣的看法已經不僅僅是抽象的宗教觀點,它們已經轉化為日常的生活態度,由內而外的形塑著我們現在所見西方世界的樣貌。另外,稍稍歸類,就會發現在玻璃窗與雕像的主題,都是人類、使徒,或是基督、天使與惡魔,以及和人類有關的事物。我們因此了解,基督
宗教建基於對人性與神性的深刻描繪,以及靈性世界與俗世之間的關聯。
如果你想知道什麼是「分享」,可以看在南面大門的門楣石雕。有一個人在睡覺,上面浮著半件斗蓬。這是「馬丁的奇蹟」故事,馬丁在亞眠城(法國北部)擔任守門的士兵,一天他遇見一個乞丐,只穿著單薄的一件棉衣,小腿在寒冷中顫抖。馬丁為乞丐的遭遇不捨,就手持寶劍割下斗蓬的一半送給那個乞丐。當天晚上,他夢到基督披著那一半斗蓬現身雲中,為它祈福。
如果你想知道「忠誠」,請繞到北面大門看雅克柏的雕像,他曾是沙特的地方官。撒旦在雅克柏身上降臨一連串的厄運,來測驗他對上帝的忠誠。他痛苦的躺在糞堆裡,近乎赤裸,被陶器碎片割的遍體鱗傷。身旁三位朋友,象徵著猶太教、回教與異端教徒;他的妻子在右邊,雙手伸向他。撒旦似爪的手放在雅克柏的頭和腳上,像動物的頭正往上看;而雲端上面的是被光環圍繞的上帝和兩位天使。
在教堂中央,有個聞名的迷宮labyrinth。在許多宗教空間,可以看見這樣的迷宮,讓人沿著路徑走進去,再走出來。一般相信,走進去的過程中,人們將俗世遇到的問題與負擔也帶入,走到迷宮中心,也是自己的中心,然後放下;接著走出迷宮,回到俗世,同時也釋放了問題,將他們交給在心中上帝。在台北永和的世界宗教博物館也有這樣的迷宮。虔敬的走進去,出來,看有什麼體驗。
既然如此,我們只要在教室裡了解、看到這一切就可以了,就像您坐在書桌前舒服看著文章與照片,為什麼還要來法國一趟呢?以前的我一定會問這樣的問題,但是現在的我知道答案了,神聖空間是讓人實際體驗的,不是拿來想像神遊的。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金字塔、兵馬俑,可是去過的人一定知道,書本上的和真正體驗到的完全是兩回事。原因就在於,「體驗」本身是空間、事件和個人之間發生的一連串互動,只要不同人,體驗就有所不同。甚至只是不同時間、季節的體驗,也會完全不同。可是書本上、網路上的知識都是固定的,無生命的,它們無法觸碰到你的「心」,你沒有「感覺」。我還記得以前看到一篇文章,一個德國女孩在柏林圍牆倒下的當晚,被她媽媽強制留在家裡不能去圍牆邊,因為安全考量。她後來寫道「我好恨我媽媽,她永遠不知道柏林圍牆倒下對我來說有多麼重要。」我也不知道圍牆倒下為什麼對她那麼重要,可是我知道我結婚時,怎麼可能使用視訊參與和另一半的婚禮?因此我知道,真實的「體驗」和客觀的知識是全然不同的。西方年輕人普遍用腳來認識世界,因為實際經驗生活和翻閱百科全書,這兩者的不同真是天高地遠。
我們就一個一個石雕,一面一面窗戶這樣研究下去。其他的休息時間,就在教堂裡四處閒步,或靜靜坐著感受這古老神聖的地方。所以在沙特教堂上的石雕與玻璃窗,成為我們認識中世紀時人性的方式。這比僵化的訓誡教條或是抽象的義理解釋,還要直接、有力的進入心中。在玻璃窗上的某個光明和黑暗之爭時,感受到在心中的爭戰。套句經典廣告詞:「真正的戰場不在外面,是在心裡。」我們都是人類,所有的人性都顯化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在我們所有的人際關係上,也在所有的國際關係上。但是當我們對人性有越多的理解與經驗,越能同理、了解他人;我們的意識便不容易被喜、怒、哀、樂所左右,而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麼,且伴隨著覺知與溫暖的行動。這才是真正的自由,人越不受限於緊縮的慾望滿足,心量就越能朝更崇高的天命開展,行使各自獨特的天賦,將地球轉化為天堂。這段尊重個人自由意志,從人性朝向神性的旅程,是人智學給予每個人的禮物;人智學教育(華德福教育),也就稱之為「邁向自由的教育」。
在這個時代,也許有人會感嘆越來越少人親近上帝;其他宗教也有相似的情況。現代社會的物質主義,形成一種新的黑暗時期,而且是內在的黑暗。「一切的一切,就是滿足我們的需要與享受,至於是否有意義?根本不是我需要關心的。」許多人是這樣的在生活著,並決定、領導著大眾生活的形貌。然而新的黑暗之中,也存在著新的光明。尋求光明之路,已不再是向外依靠宗教,或是尋求正確答案就能滿足。也許光明,只有回到認識自己,才會出現。神並不只住在教堂,神性也在我們的心中。當世界上越來越多的黑暗與恐懼發生時,光亮越加由內而外的綻放,那麼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殿堂,一個神聖空間。
2008年12月14日
巴黎生活印象--享受不分貧富
在巴黎的生活樣貌,和瑞士很不一樣,雖然中間只隔短短兩百公里。這是我在法國的第一印象。
瑞士人享受自然,巴黎人享受生活。所以瑞士人幾乎沒有夜生活,六點半是標準的打烊時間,星期六日要買東西,請到大城市或超市,其他的商店沒空開門,都跑到大自然裡度假。而巴黎人真能享受生活,夜晚更是歌舞昇華,或咖啡小酌,或酒吧歡聚;其他的人跑到餐館,晚上八點是晚餐時間,兩三人一坐就是九點十點。晚餐是情侶的神聖時光,在法式料理桌上和另一半約會,燭光映著美麗的佳餚與臉龐,浪漫到無以復加。
我在巴黎的生活,不能不提到朋友珍,她是台南來的聲樂家,十年前和畫家男友到了巴黎便離不開了。因朋友秋介紹,我在欣她家的客房落腳,在巴黎度過舒適的三天。有次我們從羅浮宮金字塔,坐27號公車南下到義大利廣場,沿途和我分享在巴黎生活的種種。我這才知道,原來巴黎依不同移民而各自成區。右岸是阿拉伯區,上游一點點是猶太區,也是有名的同志區、金融區;羅浮宮隔了條賽納河過來便是左岸區,道地法國味,最精華昂貴的地段;往南到萬神殿附近是拉丁區,再來是大學城;義大利廣場以南,就是亞洲區、中國城。我在巴黎的第一天晚上,在羅浮宮教中文的朋友秋,請我在羅浮宮附近的日本飯館吃飯,她就笑說日本人總愛在最昂貴的地段開餐廳。
因為昔日的帝國強盛,巴黎往來各色人種,就像大唐王朝。帝國衰微後,還是對不同民族展開雙手歡迎。朋友秋說,75年越南紅棉軍發難,有三艘難民船離開越南,尋求國際援助。那時後中國拒絕,台灣的蔣政府也不讓難民船靠岸。最後還是歐洲接納他們,一艘到了瑞士,另一艘停靠在法國。是什麼因素讓法國包容難民進入自己國家,我還有待了解。但不同種族在巴黎和睦相處,是個美麗的畫面。就算有種族歧視,也是兩三代以前的事了。現在隨處可見不同膚色的人成為情侶,似乎在其他地區仍是稀少。 你是那裡來的人,再怎麼奇怪路人也不會多注意你,在巴黎這是稀鬆平常,他們都很習慣共同生活。
剛來時還是窮學生,朋友珍和她丈夫就住在人家閣樓上,房租就是幫忙帶孩子。雖然窮歸窮,可是在閣樓窗戶看著艾菲爾鐵塔,過得浪漫就是萬分幸福。提到法國對學生的照顧,「在法國當學生真的是非常幸福呢!租房子政府會給你補助每月台幣好幾千,所有交通票半價,拿學生證在麥當勞點餐還加送一個主餐,如果不小心懷孕,就算你不是法國公民,一個月也會有幾千塊的奶粉錢補助喔。」聽得我下巴差點掉下來。社會福利對弱勢照顧是如此的寬容。
窮,在巴黎也有窮的生活方式。原來在歐洲食品的衛生規定,像生鮮蔬果、魚肉麵包等,如果是當天上架沒賣完的,不能隔夜再賣。所以商店都要把他們下架到垃圾桶裡。和朋友秋吃飯時,她就說其實在巴黎有很多人是靠著這個在生活的,打烊時間後超市垃圾桶就會有人去翻看。至於她自己呢?她笑說剛來時,也是去找二手生活用品在生活著,衣服都穿二手的。在瑞士也是這樣的情形,二手市場流通,雖然歐洲物價很高,大家仍珍惜物資,我自己也在瑞士買了二手衣服過冬,生活其實不需要太多。秋認真的說,其實在歐洲、巴黎生活,不見得花費比台灣多。亞熱帶的台灣,晚上不太能待在家就會外出消費。可是在歐洲商店都是早早休息,大家都回家休息,過家庭生活的為多,相對的就省下許多開銷。歐洲生活簡單,物質需求不多,大家只買真正需要的,但都很有品質。這是不同文明間有趣的差異。
不論貧富,想盡情享受巴黎,就請來吧!
2008年12月9日
巴黎美食印象-無盡的愉悅
食物與經驗
人智學課程中,老師曾經提到,我們吃飯的時候,吃下去的不只是食物,還有吃飯時所有的經驗,包括所看見、聽見、聞到、嘗到的,都是食物的一部分。這說法一點也不誇張,我們可以向當過爸爸媽媽的人求證,小嬰兒吸奶時,是用全部的身體在吸奶,整個身體就像是一張嘴巴,隨著嘴部的動作而動作。當我們長大之後,我們已經能夠邊吃飯邊看電視、說話或想其他的事情,但不變的是這些感官經驗都是進食的一部分;和小嬰兒的差別只是他吸奶時是全心全意的,而我們吃飯時會意識到同時經驗的不同事情。
這也很容易理解,我們在經驗日常生活時,我們是在「吃進」它們,就如同看完「海角七號」,在我們心中留下美好(或複雜)的印象,或是走出太陽馬戲團的帳篷,感覺全身細胞都被充電一樣。這就是經驗的本質,我們把外在的事件帶入心中,經過心魂的消化,成為內在的經驗;不是所有的回憶都會留下,我們心中只會留下我們內在需要的,所謂「印」「象」「深」「刻」;就如同我們只保留身體所需要的養分,其他的部分就要和我們的身體說珊悠娜那,噗通噗通青蛙下水。
法國美食
我相信法國人一定很能理解人智學對於食物與經驗的關係。看看它們怎麼安排吃飯就知道,所有吃飯時同時發生的事情都被考慮、被照顧,享受食物成為一種愉悅的經驗。看看我這窮學生在沙特與巴黎,經驗到的簡單餐點與深刻印象。早餐一杯熱巧克力,和綴著幾許火腿的蛋派,表面烤得微焦酥脆。上面那麵包吃了一半,露出翠綠的菜餡,配上烘烤澄黃的麵皮,僅僅看就是一個享受。
我們在法國,沒理由晚餐還窩在旅館啃超市買的麵包配起司果醬,那是我們中午才會做的事。晚餐是大家相聚的時候,還是上館子。只是宛囊羞澀,大家就只點前菜(常是濃湯或沙拉)和餐後甜點。 瞧瞧這甜點,塗奶油烤得蘇軟鬆餅皮上,兩球冰淇淋繞著特製甜醬,再灑下絲絲糖霜。看那受不了誘惑的舌頭,至於舌頭以上還是暫時裁掉,免得破壞氣氛。對照我的認真,我同學們倒是很享受和甜點的遊戲。
法國向晚的寬闊田野,在小麥收割後的大地上,天空是清澈的淡藍,浮著小小幾片灰色雲朵。空氣傳來飽滿的香味,原來是休息的農人們,正烤著柑橘,配著麵包,享受著豐收的滿足。
難怪法國人如此驕傲於它們的飲食文化,它們值得。
2008年12月7日
西方文明之旅-哥德式教堂
歐洲的教堂為什麼如此吸引我們的目光?它象徵著什麼?它想傳達些什麼?經由人智學,這一切清晰了起來。
在歐洲旅行過的人都會有如此印象,最繁華的地區或是大城市的舊城區,總有個廣場;廣場附近總有個很古老的教堂,不論大小。廣場是西方文明的聚落方式,村落形成時,大家把房屋一起朝向同一個地方圍成圈,廣場就形成了。有了廣場,就會有教堂,大家心靈寄託所在。所以當地教堂的歷史,通常也是這城市的年紀。所有的教堂,都是當地人們自發性的參與。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誕生了一座座的文化雕塑。每座教堂的式樣、裝飾呈現著當時的文化美學與宗教觀點。所以觀看教堂,也觀看著當地的文化樣貌。對西方世界來說,教堂就是和神、上帝對話的神聖空間,指引著生命的方向,承載了深沈的祈願,在黑暗中傳遞光明的希望。教堂建築穿越時空,流傳於世,留給我們一扇扇窗口,認識當時的文化,體會人民的心境。
(下圖:瑞士首都伯恩的明斯特教堂前廣場)
教堂為文明所做的不僅於此。黑暗時期羅馬帝國式微,歐洲地區飽受蠻族劫掠,一片衰敗殘破。是修道院、教堂的修士默默的保存所有史籍文本,手抄傳授不輟,在無盡黑暗中撐起一座座的光明燈塔,延續了西方文明香火。所以西方文化與宗教已經無法分割看待了。也是在黑暗時期,一切都看來毫無意義與希望之時,基督的教誨像是上方的光明,照亮人心。這是哥德式教堂的出現,使用大量的柱子與飛扶壁分擔屋頂重量,開了許多高窗,使教堂得以蓋得更高。高聳的哥德式教堂,表達了黑暗時期人類的意識,在黑暗中對光明的企求與自我昇華的渴望。這也是黑暗時期對人類意識的禮物。沒有黑暗,就無法凸顯光明的所在。透過世界的黑暗,人類發現真正的光明不在物質世界,而在靈性世界中。教堂蓋得越高,象徵著越加接近光明。最成熟的哥德式教堂,是法國的沙特大教堂,位於巴黎西南五十餘公里處。
為學期末的沙特之旅做準備,第一學期的星期五文化探訪課程中,我們分別造訪了瑞士境內的Marie Stien教堂、巴塞爾的三座教堂,以及德國邊境、黑森林南部的Friburg教堂,都是哥德式教堂,或是從羅馬是過渡到哥德式的教堂。(相簿連結)我的相簿有更多的照片。
Marie Stien教堂
羅馬式教堂過渡到哥德式教堂
內部細節
不過真正精采的,在教堂下面
沿著幽靜的甬道,自然的心也安靜下來。寂靜中,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
教堂的前身:石窟內的瑪利亞
石窟內小教堂,寧靜穆肅
旁邊玻璃窗
巴塞爾的三座教堂
我們從這了解柱子如何分擔屋頂重量,美麗的幾何形
管風琴徐徐演奏,傳達著來自天上的聲音
漂亮的結構與設計
德國Friburg教堂
從下面的市集,就約略可知教堂尺度了。
祭壇與唱詩班空間,可以看到主柱有多粗
玻璃窗上,大天使麥克與惡龍。前方有片暗紅色布慢,意謂著此事是被隱藏起來的(不被凡人所知)
登上塔樓遠望。教堂旁邊,每週六日都有市集。每個攤位都是車輛,結束營業就開走,留下可彈性運用的空間。遠方稜線上有風力發電機。
我對西方文明的想法
我深深的感覺我生命中的需要,對西方文明的認識,補足我對人類文明理解的完整性,才能說在認識人類本身,有足夠廣大的基礎。這麼說來我們人智學倒像是人類學課程囉?一部分是的,另一部分是學習對這世界的理解。這也是我常常和人家解釋「你在瑞士學些什麼阿」「嗯,我在這邊上類似人類學的課程啦。」可不是嗎,世界上最神奇奧祕的,不就是人類本身嗎?當科學以為已經窮極天文地理時,在人類身上仍充滿了物質科學無法解釋、無法理解的事情。這也是我在決定邁出任何具體的一步之前,需要準備的學習。對人類,對世界有整體性的了解之後,任何所作的決定就是合乎共同成長、演進的行動,也就不至於有惶惶不安的心情,不知道為何、如何而作。我喜歡心中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