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0日

沈寂—活躍

生命這條路啊!在這幾年,有如凌晨摸黑帶著頭燈走在山路上,看似瀟灑有勇,路上卻滾落深谷,差點結束行程。幸而受到許多人幫助,爬出山谷,總算在黎明的光亮中,走的踏實。
從自己的角度,看見離開瑞士的這五年,在華語區各處開課,像是一隻花蝴蝶翩翩飛舞,又在親密關係中受到重擊,把自己變成不起眼的地鼠,披著堅韌的皮,想要在黝黑的深處挖掘出甘泉。

這故事不管怎麼寫、怎麼看,不是我這篇文章要分享的。站在20年的春夏之交,我看見的是,這一切的發生,都在成就此刻的我,能感恩、分享的、能擁抱世界的詹前轍。是的,以前的我不是這樣的。


從優律司美開始

離開瑞士的時候,像是背著豐滿的行囊,意氣風發的走向世界。現在看來,只是帶著足夠吃的糧食,以及尚未準備好的內在,等著讓世界給自己許多教訓,或禮物。不過始終如一的,是種追尋的感覺,追求完整、豐盛,以及生命的熱情。朋友可能會覺得奇怪,優律司美訓練結束後,竟然會說這種話?難道生命的熱情不在優律司美?那四年不然在做什麼?誠實的說,四年的訓練中,每年的暑假我都會問自己是否要繼續下去?我是否要繼續走在這條路上?為的是什麼?這些問題就像此刻在歌德館舞團的聲慈幾個月前所分享的,不會停歇。反思也是一種力量,讓自己再次確認、或否認。許多問題的答案,必須要去經驗過,才是真正有重量的答案。而優律司美,尚未完整我的生命。或說,它讓我的生命有了天與地。



鳳鳴古道一景

給它一個名字

是啊,要坦誠這個不難,一直都在內心感覺中。難的是,以這樣的姿態面對外在的判斷或審判。所以剛離開瑞士時,在中國各地飛來飛去,也在尋找適合的地與人,可以落地耕耘。什麼?中國很危險?五年前的我,看見的是不同的風景,處處充滿善意與可能。但是,就是沒有「生命的熱情」,直到2017年暑假,山鹿兄在問心台灣上,那一席由衷的分享,強烈的撼動著我,心臟怦怦地跳,眼淚不受控制地流。講席結束後,在餐廳看見山鹿兄,眼淚又噴出來。這些是什麼!!!

好像,可以叫它們「真實活著的感覺」。從此,這些初來乍到的感受,強烈的印記在心中。我才知道,生命的寬廣,不應該是自己來規劃界定的,而是自己的勇氣熱情引領的。我的反思與衡量,開始多了一個重要的尺度,那就是「我對這件事有沒有感覺?」「這是我的熱情所在嗎?」我似乎明白,我在追尋一種「活著的感覺」。






我想要的自己,是什麼樣子?
什麼是人活著的樣子?  
在舞台上與許多存在合一,進入寧靜的高峰,是一種樣子。
為自己所喜愛的全力以赴,是另一種樣子。
也有的,是為了一份工作餬口養家,成為社畜的樣子。
或是在不喜歡的工作結束後。用一些娛樂或影集麻痺自己,也是一種樣子。
在我的生命路途中,有幸能夠對這些樣子有所選擇,而更多的人將不滿隱藏成無聲的忍耐,或是被現況折磨得心酸又難過,熱情與勇氣對他們而言既陌生又無力,只是為了某個目的在忍辱前行。

我理解,其實,一切境遇都是一種選擇後的結果,而自己能夠把握的,是重新凝聚出一個圖像:「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自己?」而「熱愛」「嘗試」「創造」是明顯的路標。我也知道過去我常重蹈覆轍,有感受而沒中心,散開而不知凝聚,在慣性與轉變之中來回擺盪。我學到,試著創造出一個環境來支持我,我願意跟隨自己的感受,去做些平常不會做的事,去一些平常不去的地方。這些經驗,能夠把我拉離慣性,帶向「我想要的自己」。





從故事的另一邊來看,三四年前空中飛人式的奔波與開課,其實並沒有讓自己的內在得到滋養,反而給身體很大的負擔。而台南的公寓舊家在市中心,又無法讓自己好好的修養,我知道生活環境需要調整了。加上親密關係帶來的傷痛與無明,迫使我18年底開始尋找新的工作與環境,來穩定我自己。明梅與小余老師幫了很大的忙;新竹北平華德福的夥伴,對我的到來給了很多支持與祝福;新竹的風,也為我帶來力量。規律的生活與工作,讓善與美再次流轉。到北平滿一年時,這些工作也日漸有形,在今年初冬季慶典,有了一到八年級的孩子優律司美的分享,與我的獨舞。有些甜美,有些酸澀,終究是一個有付出而難忘的果實。






不滿意,不清晰

不過,這一年半的規律工作生活,也讓風向的我落入了一種慣性與不耐:「我的生活就應該是這樣子嗎?」其實還不賴啦,我也享受於課堂上與孩子之間的滋養,以及同事夥伴之間有意義的互動。我也欣喜於周遭自然的環境,早晨喚醒我的是各種鳥鳴,晚上有貓頭鷹的寧靜迴響;環繞四周的綠樹上,有五色鳥與大冠鷲。我的確一直往更理想的環境移動,但心裡頭就是「不滿意」,卻不清晰「我要的是什麼」,直到去年(19年)底,山鹿在台北的一個分享。

恩,是,又是山鹿。這時候的他,已經在華德福社群中成為大名人,很多學校邀請他,在山上帶領孩子的時間比在家還多。既使如此,還是辦了一個講座,來分享他眼中的山林教育與華德福。這次我只流淚一點點了,更多的是,感受的火焰升騰。他說,我們如果勇於讓自己脫離舒適圈,每次只要一點點,都會讓自己成為新的自己;也才能有新的養分來分享孩子。「而只有行動,才能帶來改變。」其實他說了很多很多的精彩,是生命的共鳴與共榮,我看見他的意圖,真是為華德福社群帶來難得的活水。只寫這一段實在有點對不起他。




感受之下的行動,全然的流動著

但我要說的是,這點分享成為火種,變成現在熊熊小火的故事。生過火的就知道,小火也可以熊熊的。
山鹿兄分享了勇氣給我。在那之後,我開始每次都跨越一點原本的舒適圈。我開始一個人去露營,在山上獨處。霞喀羅古道,在去年十一月的連續三個週末。以及從三月到四月底的六個週末,都待在山中。太平山霞喀羅古道、東卯溪、八仙山、埔里、武界,以及阿里山。(阿里山那次正好連假,讓家長們小小緊張了一下。)每次旅程,都是一次獨特的與山對話,與自己默默的對話。路上風景,會看見自己的擔憂與恐懼,事後的釋懷與了悟,願意放下慣性的探索,以及美好的驚喜。相信,與忘記自己。相信,與忘記相信大自然。升起的,是久而未見的心靜聆聽狀態,與行動中的自由感。而內在是熊熊的,那暖暖溫溫的,帶著喜悅與一點點勇氣,看見原來生命/生活,可以是—



         熱愛自己那可能的樣貌,並創造出來吧!


立霧溪出海口一景

朝向完整

除了勇氣,還有一種特別的歸屬感,在這期間呼喚著我踏入山林。山鹿以及他的追蹤師傳承,引領人回到陌生的原鄉—大自然,並意圖將這樣豐盛的連結感帶回人間,重拾那可能的單純與深刻,無論對事對人;而特別的歸屬感,來自俄羅斯的女孩,阿納絲塔夏。她的故事有些我能夠理解,有些則否。能夠理解的部分,一次又一次的撥動著我的心絃,我的心說:就是該這樣!這正是自己想做的:「請讓我不活在頭腦裡,而是在感受中理解與完整。」讓自己沈浸在創造的美好與喜悅:如果在家,便是使環境更完美、更多生命力;如果是在戶外,便是與風展揚著,與光同晨,大山踏實。因為,身而為人,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創造!選擇孤獨,或是選擇展開,都是創造。


故事要進入暫時的結局了。大致,這些是我生命中的熱情與喜悅吧!在強烈與純粹的情感洗刷之下,自然與孩子,工作與生活,生動著我,完整著我。我還在犯著錯,仍然不完美。但是我能夠流動,也能感受到方向。希望,能這樣持續下去


以此篇,在母親節這天,獻給我的媽媽、爸爸。愛你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