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內在工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內在工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5月10日

沈寂—活躍

生命這條路啊!在這幾年,有如凌晨摸黑帶著頭燈走在山路上,看似瀟灑有勇,路上卻滾落深谷,差點結束行程。幸而受到許多人幫助,爬出山谷,總算在黎明的光亮中,走的踏實。
從自己的角度,看見離開瑞士的這五年,在華語區各處開課,像是一隻花蝴蝶翩翩飛舞,又在親密關係中受到重擊,把自己變成不起眼的地鼠,披著堅韌的皮,想要在黝黑的深處挖掘出甘泉。

這故事不管怎麼寫、怎麼看,不是我這篇文章要分享的。站在20年的春夏之交,我看見的是,這一切的發生,都在成就此刻的我,能感恩、分享的、能擁抱世界的詹前轍。是的,以前的我不是這樣的。

2019年9月11日

外社國小優律司美課程迴響


願月亮在夜晚為你保有光亮

願雨水柔和的為你洗去悲傷

願遠風吹拂  給你力量

願你溫雅的行走世界之中

願你了然每日每刻的美好


阿帕契族詩        詹前轍譯


如此一股自然輕柔的呼喚,在這天金色陽光的照耀下,隨著優律司美進入在場每個人的心。一百年前的這天,第一所華德福學校開學日,1919年9月7日。因此這次工作坊,是被祝福的,連我也收到了禮物。學員們的回饋也讓我心頭溫暖,感覺我的確是做了好事。





這次想要為外社的家長們帶來特別的一首詩,在課程前花了許多時間來翻譯;沒想到這首詩對許多人來說是個美好的禮物。我很少為自己舉辦的工作坊來書寫部落格。這次的特別,是那來自上天的禮物,如陽光般的照在我心底,輕盈著我,穩定著我。就在那準備/創造的過程中,那股創造能量的活化身心,很滋養我,看見「這是我很值得投入的工作狀態」。

看見的還有:優律司美,對我來說不在於讓學員們學會了什麼,或是作了什麼「活動」。這天,我似乎像是走入了一個花園,植物花草們有點疲憊,又充滿期盼;當我離開後,花園多了許多光彩,根葉更加茁壯,出現了許多花苞與滿足的微笑。留下的光亮與溫暖,讓這片花園更美了。是啊,這是一片心魂的花園,我有幸能為大家帶來詩歌,從一顆心,流向許多心。

 


很榮幸,與各位在這特別的一天,有著特別的相遇。




下次日期:10月19日


2018年4月2日

生活工作上的心魂與優律司美


最近我的工作,強烈的宣示著它自己的方向,有如燈塔朝著遠方射出的光線。即將在三天後舉辦的中國華東區小幼教各校負責人團建優律司美工作坊,以心魂活動的深化為核心,透過優律司美社群藝術以及U型理論社會技術,促進個人領導力以及團隊領導力的進化與蛻變。眾多的活動與安排,環節與對話練習,有如在森林中錯落的階梯,形成蜿蜒的步道,引領著集體注意力前行,觀察自己的步伐帶出的不同風景的看見,調整步伐因此轉換著方向,並在最後步道結束處柳暗花明。

2018年3月12日

2017 回顧(下)探詢挖掘,死亡生命

這篇分享著下半年的許多內心戲,痛苦、掙扎與放下。

在中國的頻繁工作中,帶給我很深刻的學習與經歷。每次工作坊之前與之後,都改變著我許多的內在排列。這樣的改變,持續的發生,一直讓我把注意力放在「我有一個根深蒂固的內在慣性」,並與它工作。同時這也顯現著一個瓶頸,在帶領課程中的一個高度上:我如何才能帶給他們,也帶給我更深的優律司美經驗?我開始尋找。


2018年3月8日

2017回顧(中)優律司美、U形理論、空間深度

在上篇提到的北京友人家中,(暫且稱呼這朋友毛毛吧)幾乎整個六月都在她家度過。練習優律司美、閱讀、烹飪。我閱讀一年前在看的《U型理論》,然而在這一年頻繁的優律司美工作中,暫時放了下來,只是練習把其中一些活動嵌入優律司美課程。這本U型理論,是在瑞士優律司美學校的一個社群優律司美課程上,老師Annamarie Ehrlich介紹的。她說「U型理論,對我來說就是優律司美」。

2015年10月8日

線上課程「實驗室U」:轉化商業、社會以及自我



「實驗室U」的課程、核心之理論「U型理論」,對我來說,即是優律詩美。


----Annamarie  Ehrlich,社會性優律詩美前輩大師

2015年6月20日

優律詩美開課說明(2015下半年)

優律詩美:

如果用一句話表達,我說優律詩美可以是:

    身心靈的共鳴

Eurythmy一詞源於希臘語,直譯為「優良的韻律」,其含義可以理解為「美好形態的流動」,也譯為「優律詩美」。優律詩美是20世紀發展起來的一門獨特的藝術,由華德福教育的創始人魯道夫·斯坦納指導創立。目前已在歐洲的舞台藝術、華德福教育、藝術治療與社群工作上展現潛能與成果,尤其是在「關係」的建立與療癒。因為它是身心靈整合,也連結自我與外在的一門律動藝術。


2009年4月12日

第二學期(中)晨讀與對話


DSCN3075.JPG

如果說在藝術課程中,開始能欣賞生活。那麼在晨讀與對話中,開始能理解生命,包括我自己,與這世界(更大的自己)。

2009年4月11日

第二學期(上)藝術課程與期末呈現


DSCN2922.JPG會有這一篇,因為也該是時候向家人報告我在這裡「到底學些什麼」的時候了。簡單的說,這邊的課程算是「深度人類學」,深入人類不同感官的經驗,也了解這些經驗如何從這個世界流入心中,影響著我們,而我們又能夠在這世界做些什麼。

有夠抽象吧!別擔心,我只想說我知道的,而且希望你知道。穿插的照片,則是我們第二學期末呈現的一些片段。更多的照片在相簿。

2009年3月27日

人智學癌症醫院Lukas Klinik


header_rundgang.jpg



二月中的禮拜五,我們文化參訪的地點是人智學的癌症醫院:Lukas Klinik。它就離Ita Wegman Klinik不遠的地方。接待我們的是在醫院擔任治療性演說的治療師,在短短一個小時中,讓我們對癌症有了不同的圖像。

2009年1月9日

冬日閒步,沉思耶誕會議


PC139421.JPG

一月一日,一年新始。我就一個人靜靜的和自己相處,完全沒有生產性的一天。因為,只有靜下來,才能傾聽從內而發的聲響,或是接到從上而下的禮物。##ReadMore##

這天午後,決定散步到歌德館旁的隱士花園Armitage。那位一同整理新工作室的建築師Jahannas也說,他有時會把自己的腦袋放下來,完全空白的進入大自然,全然的經驗一切。這會讓他得到非常深刻的和諧與放鬆。聽他的話,而且入冬後我也沒機會去Armitage,就像定期拜訪好友一般,去吧。

DSCN2175.JPG 下午三點半,陽光已如此斜照。零下五度,乾爽冷冽,一個完美的散步時空。趁著這寂靜的天色,我也整理著這幾天的事件。事實上,我散步的同時,在歌德館內正上演著R.S.創造的四齣神祕劇之首齣The Portal of Initiation,從早上十點直到晚上六點半。整個神祕劇呈現的,就是人轉化、蛻變的過程。不過全程都是德語進行,我就想學好德語之後再看吧!

神祕劇不只是今天演出,事實上從12月23日一直到1月1日,是歌德館年度大事:耶誕會議Christmas Conference。R.S.在世時,許多重要的演講都是在耶誕節與除夕夜之間發表的。一年中的這段時間對人們有特別的意義,不只宗教意涵,而是純屬靈性的。只要真的能夠在這段時間安靜的一個人,或是閱讀,或是回顧、展望,都有不同於平常的洞見與靈光。

DSCN2178.JPG

歌德館每年此時都會邀請大家參與耶誕會議,在這特別時刻中聆聽一些演講,思考一些問題,加入藝術工作。長達九天的活動中,早上兩個小時的演講,與一小時的團體對話,有 「人們相遇的藝術」、「神祕劇與當代的關聯」、「瑪利亞(劇中人物)的心魂力量」等。下午的藝術工作坊,有演說呈現、音樂優律詩美、語言優律詩美、合唱、繪畫與雕塑。工作坊後是系列演講「對聖靈夜的沉思」與優律詩美演出《當星光曾對人們說話》;晚上則有神祕劇的上演,連演四晚。

DSCN2177.JPG

今年的耶誕會議主題是「藝術與創新Art and Initiation」。文宣上這麼形容:「魯道夫史代納與眾不同的是,呈現了不只是知識與理論,還有實踐與創新性如何攜手並進,穿越這幾千年的人類演進上。」文末以他的演講作結:『此刻想要提昇自己到較高層次的人而言,除非他以藝術的理解來穿越這世界,不然無法完成。因為這世界本身藝術地創生,表達出靈性。因此只有那些人,願意透過自己內在的理解,將科學詮釋轉化為藝術表達,才能真正理解人類本身。」(August 24,1923,Penmaenmawr,GA284)

我在耶誕會議中的體會是,藝術來自於大自然,充滿美麗、和諧,總給人很多的滋養。而且「藝術」是靈性世界與物質世界的橋樑。透過藝術,我們領悟到物質是種「轉化」靈性意圖的方式。我們可以把歌唱詮釋為「聲帶引發空氣一連串不同頻率的震動」,或是「在歌聲中,我們遇見天堂。」我相信大部分人真正的體驗是後者。我們並不是在經驗物質而已。歌唱或音樂本身作為藝術,作為媒介,已把欲表達的從靈性轉化為物質;所以我們聽見的不會是物質,而是迴響於內在的感動,或更崇高的感受。繪畫也是,我們看見畫家用不同的顏料在白紙上塗抹,可是他自己並不是這麼認知自己的動作;他進行的是把心靈影像用物質呈現出來。我們也不會注意他到底用什麼顏料,而只專注在畫作本身強烈、和諧的感覺。物質作為媒介,本身已靈性化,我們不再視其為物質,而是一種超越物質的表達。

藝術,也是所有創新體非常重要的元素。如同歌德用「形體」Form來表達物質,當我們面對世界的危機,想要有所創新時,我們要如何形塑我們的想法,給予這想法一個特定的「形體」?我們要如何創新,才是真正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更多的問題?只有創新想法本身的「形體」是藝術性的,是美麗和諧的,我們才不會為世界製造出更多的紛爭與槍砲。

DSCN2181.JPG

創新,在耶誕會議顯得特別有意義。因為耶誕時節,萬物沉寂,只有人類獨醒。四季分明的地方,嚴冬大地覆滿白雪,還有什麼能繼續活動?只有人類。當人們看見所有外在世界的生命跡象都近乎消失,只餘自身時,這強烈的對比使得內在的靈光分外鮮明。靈光,對於自己的過去一年有清澈的照見,靈光也在全新一年的展望中,轉化成新鮮蓬勃的靈感。新年,新希望,新動力,新生命。

創新在「人的內在」,則是轉化的過程。我參與對話團體「神祕劇The Portal of Initiation的不同面向」,有許多可貴的收穫。男主角Johannas是個失去創作靈感的藝術家,他的女朋友Maria平日資助他創作、生活,卻在此時選擇不給Johannas建議。絕望的Johannas只能自己尋找答案,因為這問題只有他自己能回答,這是屬於Johannas自已的功課。苦苦探尋中,他發現真理The Truth無法在物質世界裡找到,他只能往內在找尋,頻頻叩問「我是誰?」「我在這裡要做什麼?」就在這時候,彷彿來自天堂的聲音直直敲入他的心中:「認識你自己。」「認識你自己。」

挫折、痛苦與失敗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我們的生命需要這段歷程。我們生來擁有自由意志,可自由行使選擇。所以問題不再是「我們有沒有選擇的自由?」而是「那我們是如何選擇的?」我們的動機,決定了我們的選擇。如果選擇逃避,苦痛與磨難就會一直找上門來,直到我們真正接受它們、穿越它們,然後獲得蛻變、轉化。當我們經歷了那些苦痛之後,彷彿變為另一個人,不再是原來的自己。這樣的轉化、蛻變,就是神祕劇之所以稱為「神祕」的原因。創新本身無法來自物質世界,創新來自人心,一個充滿神祕的處所。我想,魯道夫史代納把這四齣神祕劇帶到世界上,是因為這樣我們就可以看著這些情節,這些外在於自身的事情,來了解我們內在的掙扎、動機,和轉化之鑰。

DSCN2186.JPG DSCN2189.JPG

DSCN2180.JPG心思回到走踏的路徑上,看著這安靜的大地,連天上雁鴨鼓翅的拍動聲都清晰可聞。想到一位建築師、人智學者Christian Hitsch在耶誕會議所分享的:「我們在自然中可以領會到什麼,取決於我們對自然的態度。大自然永遠都對我們開放,只有當我們的心感受到、感動到的同時,這世界向我們展開它的奧祕。」
靜靜走著,走著,走在奧祕裡。不說話了,不思考了,就靜靜的,走,看,聽,用我的心。

DSCN2194.JPG

2008年9月27日

Michael 時代精神與青年運動「流傳光輝」




DSCN0137.JPG

九月26~28日,R.S.說這是屬於時代精神-Michael的節日。歌德館舉辦連串的研討會與音樂會,讓人們對Michael有更深入與多元的了解。同時,這兩天青年部門也舉辦「流傳光輝」的活動(From Flame to Flame),是延續今年四月在歌德館的年度人智學青年聚會所誕生的主題:

來自智利、挪威、美國、保加利亞、德國與瑞士等國家的四十位年輕人,帶著各自的問題,期待在這裡可以找到解答。來自美國的Katie:「當我們來自各地,有各自的特質與想法時,如何可以創造出一個有溫暖的社群讓大家一同工作、支持彼此?」而瑞士的Tina:「我們如何用現代的話語、更親近的方式,來表達人智學並啟發別人?我們如何在人際關係、工作與生活裡,『活出』人智學?」紐西蘭的Silvia:「人智學在我們每天的生活裡意味著什麼?除了在演講與課程裡常常聽到以外,我們如何除了說出它以外,還能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經歷它?」阿根廷的Poblo問:「Michael是誰?對我來說他只是一個名字,還是另一個『人智學概念』?我如何在個人的經驗裡去認識他?」德國的Johannes說:「Micheal精神中很重要的部分是自由意志的話,就有接下來的問題:我們在這次聚會結束前,能夠形塑出我們共同的意志、共同的理想嗎?這就是Michael精神在現在社會裡顯露與行動的情形。」個人的問題被整理貼在牆上,旁邊提供紙張把一些創新與想法新增上去。

DSCN0080.JPG DSCN0048.JPG


週五晚間,圍成一圈坐定後,燈光熄滅,只餘圓圈中心的蠟燭。每個人手上有個小蠟燭,主持人從中間燭光引火到第一個人,請他手上的蠟燭點燃後,說出自己的名字,與來自何方。火光一個個亮起,一個個新的名字與國家被說出,被認識。我們傳遞燭光,也傳遞溫暖,告訴大家「我在這裡。」「我們在這裡。」這就是From flame to Flame。每人蠟燭都點燃後,放到自己面前,由資深的青年帶領,回顧這活動的緣起,與目的:「我們為何在此相遇?」「我們如何可以讓彼此相遇?」「我們在一起,可以做哪些事情?」「Michael精神對我們有什麼意義與幫助?」在一圈美麗的燭光中,一個屬於我們的故事緩緩的流瀉出來。

這時代的樣貌,就像現在我們的季節。日光漸漸短暫,氣候寒冷起來。我們的希望似乎日漸薄弱,感受到彼此的溫暖越來越難。世界的問題越趨龐大與複雜,自然被更嚴酷的破壞。我們的無力感,隨著寒冷更為沈重。大家都只想舒服的待在自己的房子裡,假裝外面一點事情也沒有。沒有人覺得,自己該為這世界的衰弱與冷漠,負起任何的責任。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些艱困的難題與挑戰?Michael的圖像裡,我們可以看見一些訊息。Michael是個騎士,他的任務是不讓惡龍危害世界。有一幅圖畫是這樣的,當Michael終於打敗惡龍,把牠踩在腳下時,充滿力量的右手拿著寶劍,毫不畏懼的朝向惡龍。左手卻是溫暖的撫摸著惡龍,期待牠能夠理解,能夠改變自己,可以變得更好。Michael大可直接殺了惡龍,為什麼他仍要這麼做?是勇氣,充滿力量的勇氣。是信任,溫暖與熱情的信任某件還沒發生的事情。這也是我們在面對我們的世界的時候,可以放在心裡頭的圖像。


DSCN0089.JPG DSCN0087.JPG
DSCN0049.JPG


聚會一開始,我們認識彼此的過去,是為了理解我們從哪裡來,各自背負著哪些問題。這是一種社群的品質,讓每個在社群裡的人,都能意識到彼此,感受到溫暖與尊重。在這裡我們重視每個人,大家擁有不同的過去,在此刻此地交會時知道大家是如何來到這裡,是重要的。聚會前半段(第一天)是討論:
一,內在工作,「如何讓彼此理解,各自的內在工作,如何把它敘述出來?」大家一同研讀R.S.的詩(左圖)然後分組討論,之後回到大圓圈,再把各組想法發表出來。每個人選擇的方式都不同,在交換意見中,認識到內在工作的目的,是為了讓日常的生活更有品質,能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而R.S.的基石冥想(Foundation Stone)是一個健康的內在工作方式。
二,認識Michael。我們與歌德館的Michael活動結合,共同研讀R.S.的《人智學主要思想》(Anthroposophical Leading Thoughts)中有關Michael的部份:「Michael的道路,與什麼在引領」(The way of Michael, and What precded It?)。努力的理解R.S.在說什麼,是個掙扎;但是一同研讀就容易多了,因為交換意見與討論中,疑惑被釐清,靈感像煙火放射,每個人都看的見。於是我們逐漸認識,Michael精神所幫助我們的,不只在外在工作上。當我們清楚的意識到自己不滿意的慾望與習慣時,不再批判(因為批判也是一種殺);而是有勇氣改變自己,用溫暖擁抱自己,信任心中的惡龍可以成長、轉化時,我們就是把Michael的種子,種在心中。

第二天,聚會後半段,是藝術活動體驗。帶著自己的問題去經驗不同的藝術活動,會有新的想法。因為藝術活動是創造性的,能讓新的想法成形、顯露出來。團體中各自有能力的人就帶領不同的活動。有即興戲劇、優律詩美:
DSCN0146.JPG DSCN0100.JPG
還有音樂與詩詞創作
DSCN0090.JPG DSCN0098.JPG
以及Boether體操、泥塑
DSCN0110.JPG DSCN0114.JPG
我選泥塑組,過程充滿團體創意。首先,每個人先拿一塊土,把一點想法放進去。一兩分鐘後,每個人把手上的土交給右邊的人,然後會拿到左邊的土,看看你可以在別人完成的作品中如何繼續工作。這樣三四輪後,大家把不同的作品放在一起,看看如何協調的共創一個更大的作品。

DSCN0091.JPG DSCN0092.JPG
DSCN0112.JPG DSCN0114.JPG DSCN0132.JPG
分組創作結束,回到大圓圈,大家一同欣賞彼此的創作,享受來自不同形式的創意,表達出各自在這裡的收穫。

DSCN0155.JPG
接著,主題是「向未來眺望」。大家離開椅子,在中間的蠟燭旁緊緊的圍成一圈,注視著身旁的每個人,感受這兩天發生在彼此之間的事情,也去意識到在我們中間的燭火,那代表著我們來到這裡的目的。並獨自問自己這個問題:「什麼是這個世界向我們呼喊的?」(What is the world asking for us?)幾分鐘後再回來,分組開始討論與成形想法。中間也像泥塑創作一樣,小組中一半的人離開到另外一組,繼續把想法貢獻在新的小組。
DSCN0156.JPG
我們這組的想法是,用你的心把溫暖傳遞給團體的每個人,並信任團體的每個人,這非常的重要。是信任,把我們連結起來,不再孤鳥單飛。但信任也並非全然盲目的相信,信任也伴隨著勇氣與力量,去面對團體中的任何可能。可能團體裡有幾隻惡龍,我們能做的不是去排斥或批判,因為那無法讓它消失,反而讓它更強壯;我們可以像Michael一樣,以充滿力量的勇氣,與充滿溫暖的信任來和惡龍「工作」。我們需要惡龍,那是我們的黑暗部分,無論是黑暗的想法或黑暗的外在世界;因為有黑暗,我們才會看見自己光明的部份在黑暗中發光。
最後,「創新時刻」。關於「我們未來可以如何一起工作」已經有新想法的個人把想法公開,成為一個創新體。對這方向有興趣的人就會前來,透過每個人的天賦與興趣,一同討論接下來充滿創意的實踐方式。現場的創新體有德國青年部門計畫、Michael神祕學校在現代的實踐、太陽意識的練習、歌德館青年部門等等。一切是那麼的充滿活力與期待,正如今日特別的太陽。平日早上歌德館都是起濃霧,但今早陽光從清晨就遍灑整個大地。今天果然是屬於Michael的日子。整個人都充滿活力,這一年也都是如此吧!

2008年9月21日

研讀神智學Theosophy(一)


theosophy.jpg

神智學,Theosophy,是我們這學期要研讀的書。在這第一個禮拜中,還真的是在跟它奮鬥,不過很值得。英文我查字典也就罷了,這書不像看小說一樣「咻」一下就過去,需要一個句子一個句子的讀,讀完要想更久,就像烏龜一步一步的走。走的很踏實就是啦。然而這篇可是認真的。想看玩樂活動的請換篇文章吧!


一開頭在序言中,作者魯道夫史代納(R.S.)很誠實的說「既然這本書是在描繪一部分的超感知世界,那麼那些堅信物質世界為真的人們,就可以把這本書當做毫無意義的虛構想像」就可以放回書架上,或拿回書店退款。「那些找尋物質世界之外道路的人們很快就會認識到,人生需要的意義和價值,只能從另一個世界中得見。」R.S.自己也說,這本書中「我不把我個人經驗無法驗證的事情放進來。在這裡呈現的只有我直接的經驗。」


為什麼R.S.會有這些經驗呢?在課程中,Virgena老師提到,R.S.小時候發生的事情。小R.S.在父親工作的火車站,看見了住在遠方的一個親戚,不過只看見影像在跟他說「幫我,幫我!」家裡的人都認為他說的不是真的,因為家人都沒看見這個親戚。然而幾天後,傳來不幸的消息,這位親戚自殺去世了。原來,是那親戚的心魂那時候跑來找小R.S.幫忙。Virgena老師說,小孩子通常都能看見一些大人看不見的東西,並不是因為小孩子怪異,而是他們普遍都能感知到另一個世界的存在。尤其是1950年以後出生的小孩,擁有上一代大人所沒有的特質與能力,相信這世界比眼睛所看見的更廣闊。但可惜的是,過早的閱讀、寫字與算數練習,讓孩子提早關上超感官經驗,這在未來當他們需要意義與價值的時候,在追尋上更加的困難。這就是人智學一直強調保有孩子童年的寶貴之處。R.S.在自傳裡提到,「我小時候學到幾何學,就覺得關於另外一個世界的事情,一定可以用像幾何學一樣的方式來說明清楚。」這是後來R.S.發展靈性科學的起點。在第一版中,R.S.向一位十六世紀的僧侶Giordano Brano致敬。因為雖然他在修道院,不過他也是一位科學家。他觀察天體運行,發現所有的行星都繞著太陽旋轉。這和教廷所說「世界圍繞著地球旋轉」可是很大的不同。他因為堅持他所發現的才是「正確的」,而被處以火刑。雖然後來的發現證明了Brano所說也不是正確的,但在當時所能達到的能力下,他說的是對的。不是因為別人怎麼說才對,而是自己經由觀察、實驗來證明新的發現才正確。這種科學態度是R.S.致敬之處,也是貫穿《神智學》整本書的精神。


那麼,神智學是什麼呢?我想簡單的說就是神祕學,超感官知識,the Knowledge of God,為了讓人類成為地球的公民所需要的知識。Virgena老師舉例,現在埃及的研究學者,已經從古埃及文翻譯累積的資料中推翻以前的推論。埃及古棺木旁放置的許多生活用品,不是要給亡者在來世使用的,而是「提醒亡者不要忘記這個曾經生活過的世界,並記得在來生回來。」那時候的人們需要被有天眼通的智者提醒回來的道路。但隨著文明演進,人類越來越熟悉在地球上的生活,因此有天眼通能力的人越來越少,在世界上只有少數的神祕學校或組織流傳下來,據信「聖殿騎士團」也是其中一個。時間到了西元1899年,R.S.生活的年代,神祕學的知識重新被公開在世人面前,因為人類的意識發展已經到了能夠接受的程度,人類的潛能開始成長,越來越多人願意去理解感官世界以外的世界。「在我們的時代需要超感官知識,是因為我們以平凡方式產生的關於世界與生命的知識,已經產生數不盡的問題。只有透過超感官知識所得的真相(真理),才能解答這些問題。」(p11)那麼,什麼是超感官知識?R.S.舉了一個一位哲學家Fichte所說的例子:‘‘想像世界上所有人一出生就瞎了。他們只能透過觸覺,才知道事物的存在與相互關係。如果你和他們提到關於顏色與其他只透過光線與視覺而生的感受,那你也許只是白說。如果你幸運,他們會通知你這件事情,讓你知道你的錯誤。至少避免更多無謂的談話,除非你證明他們只是無法張開眼睛而已。‘‘「但是我們不需懷疑,任何以良好意志力來回應這些事情的人,都有這個可能『打開眼睛』的時候。」(p14)


關於「神祕」本身,其實也不稀奇。什麼是神祕?Virgena老師有個有趣的例子。對孩子所能做的最壞的事情就是,告訴他「我知道一個你不知道的事情喔!」那就是秘密/神祕。當越來越多人知道這件事情,就再也不神祕了。《神智學》這本書出版後短短二十年間,德文版歷經九刷,當時很多人都在閱讀這本書。好看嗎?不見得。R.S.提到,「那些希望尋找到永恆真理的讀者,可能會不滿而棄之一旁。然而這書的目的是簡單的呈現靈性科學領域中,大部分基礎事實的真相。」「當然,只有人類想確切的知道這世界如何誕生與結束、想問生命的意義與世界之神等問題。不以人們簡潔字語、概念與理性了解,而是真實、可實行的知識,那生命的知識,才是我關心的。我也知道,更高深的智慧,並不會在這本基礎靈性科學的書中討論。只有透過對基本階段的了解,我們才會對進階部分提出正確的問題。」(p9)他自己也說不要相信,也不要不相信他所說的,而是「嗯,他說的真有趣,讓我來想想看。」透過嚴肅的思考與實踐,才能對自己體驗到真實不虛的事情產生確定,與相信。


2008年8月22日

關於靈性與生態的工作

這篇是有點認真啦,把我最近一些發生的事情與思考,整理一下,看來這就是到瑞士繼續研究的主題囉!

靈性與生態的互補-以毗婆舍那禪修與人智學觀察為實踐方式

前言

2003年,筆者參加宗青盟「靈性與生態永續」青年種子培訓,對靈性/生態的理念實踐有豐富的認識,也產生深入的興趣;並和宗教博物館前往巴塞隆納跨宗教文化的論壇發表與參與, 了解別人的想法與作法,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02~06年期間,則因教育的背景而認識人智學教育,並於06~07年在宜蘭人智學學校實習一年。在人智學浸淫中,對於世界和人類(尤其自己)和諧、深入的關係,有深刻的認識感受,和隨之而來的動力繼續深入、研究。

另外因為個人興趣,接觸一個「生命之花」的談論靈性與文明之資料,則是提供了我運用「對生命有意義」的圖形(神聖幾何)來理解不同事物之間的脈絡、關連。

最後,則是在2008年八月毗婆舍那禪修中,在自己身體上發生科學難以解釋之改變。

將先前這些經驗串連起來,確定了我今年九月即將前往瑞士人智學總部研究的方向:〈靈性與生態的互補更好的實踐方式〉。

因為,社會對於環境生態問題的意識,已從日趨嚴重的天然災害損失裡出現反省與行動。但對一般民眾來說,環保意識卻仍未改變生活習慣;可能是看不見改變後的影響而可有可無,或是想法最終只是個想法,難以在生活習慣中改變。

所以,生態環境意識如何在生活中真正實踐,是重要的議題。然而,這外在議題卻又和靈性實踐息息相關。根據筆者的經驗,單純的生態實踐或靈性實踐在現代社會發揮的影響仍然有限,原因是內在與外在的工作都需要對方而完整。

因此我整理過往經驗,有了這樣的初步觀察結果,並認為有繼續研究的價值。方向則是把人智學與佛教禪修分別對外在與內在的關注,轉化為在現今社會中友影響力的實踐方式之探討。

接下來,則是將人智學與毗婆舍那的觀點與實踐,透過生命之花的模型串連,了解內在實踐與外在實踐的平衡與必要,並看見彼此互補之處與具體實踐方式。

人智學簡介m008-1.jpg

人智學是沒有宗教色彩的靈性科學。它是一門不侷限自身於物質世界,而與感知、觀察能力有關的科學。以創始人魯道夫.史代納的話:「人智學是條知識之徑,引領人的靈性存在,到達宇宙的靈性存在。」從史代納的靈視中他得到一個重要的洞見: 將人看成是:身、心、靈/精神三者完整的存在,與之相對應的能力則是:意志、情感與思考。他在不同領域中展示了,這三向度的了解能提供嶄新且實際觸及本質的工作方式,在教育、醫學、農業,藝術與科學的不同分支裡,也包括社會結構的領域。每個領域的核心皆強調人類,是神聖存在(或造物主)的創作結晶。人智學研究始於自然法則的應用,引導至靈性科學的思考結果。不過,這研究不僅在智識能力的領域裡;也可能轉化為,思考作為深刻、更包含生命的感受力,及在強化意志力量之時的新能力。這意味著,感知的能力不再限於身體感官,覺察對象也開始往不可見的領域延伸。

人智學以感知、觀察為基礎,使用「歌德觀察法」。以科學觀察方式來說,它屬於現象學。現象學就是,閉上眼睛,去看腦海中映現剛剛仔細觀察的圖像,看看圖像告訴你什麼,這是新的方式。它與現代科學不同之處在於,一開始是沒有任何假設,只敘述單純的現象。這樣的研究、觀察方式始於詩人/科學家歌德,接著由史代納發展成為人智學的重要基礎。

在教育上,人智學學校企圖形塑每個科目能表述出生命的豐富與意義,歌德觀察法提供教師辨認孩童們的不同氣質:地、水、火、風;孩子不同的發展階段,則能與世界文明演化及人類意識演進的不同階段互相呼應,而找到適合有效的工作方式;以歌德觀察法觀看外界,人智學發現天文地理(比人體更大的身體)之道,能和人體的不同韻律互相呼應。十年級孩子的特質是「和諧」,課程裡會提到全球海洋的海流,很和諧的在流動;生理學裡頭就學到血液的和諧流動,如何幫助人體的器官。觀察黃昏與日落,將自然的韻律藉著觀察帶入心中。

在環境生態工作上,人智學了解到,每一個體驗、感知之後,都有與靈性相遇之處。透過環繞我們四週的多樣和豐富的探索,我們能更有意識的察覺體驗之後的深刻所在。藉著在經驗的環境中行動,我們同時也在心靈的領域裡行動。經驗,成為心、靈本質的顯化。

接觸人智學已有四年餘,我認為人智學提供了個人與宇宙的和諧圖像,在天、地、人之間流轉無盡,生生不息。世界與個人之間存在一個統合的秩序感。人莊嚴的存在感與創造動力出現, 生命本身有了完整的內外呼應。

毗婆舍那介紹

毗婆舍那禪修常見於上座部國家,在禪宗裡又稱為「智慧禪」、「慧禪」,和定禪為禪宗兩大修行方式。在台灣禪宗多定禪,毗婆舍那目前(2008年九月)仍非常少見。和定禪不同之處在於,除了坐禪(定禪方式)外,還需要行禪(走禪),是為身、心雙精進的法門。 毗婆舍那在緬甸推展時,出現很多身體因而治癒的個案,在十日或二十日的禪修中即發生改變。禪修時只要遵守八關齋戒,不需皈依佛門,因此能為不同宗教人士接受。在二十世紀由緬甸推展西方世界後,被稱為是醫學奇蹟,尤其是西方醫學束手無策的文明病,如慢性病、高血壓、關節退化與精神病、癌症等重症,都有無法解釋的復原情況。

佛教「正念修行」的療癒力量,在近二十年來廣泛地引起西方醫學與心理治療學的興趣。至今,「正念修行」已成為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醫界中,運用最廣的佛教禪修系統。「正念修行」的醫學研究,儼然已成為「輔助與另類療法」裡的一門新興顯學。被西方醫學界廣泛運用的兩個與佛教禪修相關的療程,即「正念減壓療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簡稱MBSR),以及「正念認知療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簡稱MBCT)。這兩種療程皆以培育「正念」為宗旨的內觀修行,為療程的主要內容。

雖說毗婆舍那為禪宗分支,但修行的方式沒有宗教色彩,方式為「內觀」(單純的觀察身體)與「四念處」:隨時注意身、受、心、法(所緣)的出現與消失。 行、住、坐、臥都要保持觀照,是為正念。以正念為基來行禪、坐禪;行禪觀足、坐禪觀腹,觀察腹部的四種特性:地、水、火、風。內觀腹部時,身體可能會出現酸痛等感覺,仍要觀照身體的酸痛,而不是忍耐。 當禪修者(yogis)以正念觀察「痛、痛」,洞察到苦受剎那剎那生起與滅壞的現象之時,他可能會體驗疼痛的紓緩或完全無痛的舒適狀態。

覺照力是能觀,而身心是所觀。觀身心、觀感覺生與滅。身心對毗婆舍那非常重要,在當下觀照身心,連期待與想像都要放下,只有完全的觀(念住)。當念住於走路的腳步移動時,會發現當中包含有腳步移動(色法)與能了知[腳步移動]的心(名法)

佛陀特別強調和保證修習四念處的殊勝,因為四念處止觀兼具,止觀平衡,如經線般地貫穿了三十七道品和出世間法義,不節外生枝的正向、直向解脫涅槃,所以世尊強調這是「唯一的道路」。進一步的毗婆舍那修行,將使禪修者體驗一切現象不斷在生滅,循此了知無常、苦、無我的事實,進而滅苦。滅苦也是佛法的最終目標。

個人一週禪修的經驗中,身體上右眼降了一百度,左眼降了七十五度;專注的程度與時間延長很多,身體能優雅、不莽撞的行動。也因為專注提高,感官的敏銳度隨之提昇。內在的觀察力(觀)更強壯,不易為雜亂的念頭與環境所動,能分辨出重要的念頭而行動。生活更單純,不再被物所役,身體不為外界所惑,而成為心念忠實的幫手。

「觀」之共通點

「觀」、觀照,純粹的觀察,不帶期待、假設。兩者皆強調「觀」是一切之源。

「觀」之相異點

觀察對象分「內」、「外」。人智學觀察外在環境,並歸納出原則;更進一步則觀察內在/無形力量在外在事物的表現。

毗婆舍那則是觀所緣無常而明白事物本質,是生滅不定、無我,追隨無常而生苦。

整體圖像

以西方觀點來看,世界可分為外在/內在;或是有形界/無形界、物質/心靈。以「生命之花」的方式,這樣的二元分類可以發展(演化/成長)為兩極與中間地帶 。

人智學也以此觀點來印證觀察結果,兩極是分別為「心」以及「環境」,兩者共同在中間地帶「身體」—上面作用。

佛教有類似的觀點:心識一定要透過肉身,才能在這個世界作用。單獨只有心識,是無法發生什麼事的

因此單獨思考靈性或是環境的實踐方式,都有不完整的地方,因為要觀察彼此的互動影響效應時,「心」、「身」、「環境」(也可以視為更大的身體)這三者是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如果各自處理,會失卻整體的和諧而降低作用效果。

比如說,靈修練習後回到世俗,一般人容易受到日常生活環境在身體上的影響,連帶降低心識的靜定與專注。這是沒有思考到環境的影響。

或是,觀察環境工作的實踐,如果問題是群眾無法持續參與或是無法深入,是因為心念不夠穩定,容易因生活雜絮而失卻專注,也無法意識到環境工作的重要。這是沒有思考到心念的影響。

小結

毗婆舍那強調四念處的練習。作為明確、有效的觀察方式,四念處能觀照身念、受念;如能持續觀照,表示已有初步的正念與定力,再求心念處與法(現象)念處。另外行禪對身體的鍛鍊與精進能強健體魄,也連帶讓心念強健、穩定。

人智學使用歌德觀察法,能具體的思考、驗證出環境與身體的運作方式,並知曉適合的、平衡的照顧方式,進而能進行內在的觀察真正理解人體與外在環境的深層連結 。人智學從環境與身體的共通處開始,以思考、情感與意志並重的方式,在生命網網相連的和諧與繁榮之處工作。

兩者的工作正代表東西方在無形/有形界的智慧結晶。我認為兼顧兩者是平衡且有效的方式。

因此我的目的是,試圖整合兩者的工作方式和意涵,提供宗教團體及環保團體有效的靈性/生態實踐方式,實際運用在現代社群並能發揮具體影響。

行動計畫(暫定)我可以做什麼呢?

2008年九月~2009年九月

在人智學總部,瑞士歌德館,進行一年的「人智學研究」課程,學習人智學在生態教育的實踐,持續記錄及報導。

另,在青年活動方面,將和國際性青年團體合作,在靈性、生態領域方面的活動進行參與及記錄,也觀察、分析國際性青年團體的運作方式,回台進行嘗試。

2009年九月之後

回台,和宗教/環保/青年等團體合作,嘗試活動策劃與進行,並加以觀察與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