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3日

教學反思:「滿意」「感受」「表達」「社群藝術」


4/30
這週是春季的最後一週,我在思考著,優律司美課可以怎麼樣的收尾。在課堂上我放寬了控制,明確地說出我的期待:最後一堂課,我們把學過的練習,好好的做一次,我希望大家都能夠非常滿意的結束這堂課。

似乎是這樣的心情也帶給孩子,他們上課更認真,也嘗試著進入「滿意」這樣的陌生狀態。週二的四堂課,除了八年級在排練戲劇以外,其他三個年級(三、五、七)都進去了。希望今天的四個班級也是如此。

對我來說,「滿意」會用陌生來形容,的確是我教學上的一個盲點。我太想要帶給孩子們一些能力或活動,但是在這一週,我不禁自問「孩子們在優律司美課上,到底要經驗到什麼?」而「滿意」這個狀態就浮現出來。看見他們的滿意,我覺得總算把優律司美的拼圖,又更完整了一些。

然而要讓孩子們分享「我滿意什麼?」仍舊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也許是對「滿意」這狀態陌生,也許是對分享這個「能力」陌生。要請教各位老師,在班上孩子們願意分享自己滿意的部分嗎?或是有機會這麼做嗎?

5/6
今天我在潮厝與五年級孩子優律司美。五年級的孩子發展上是內外平衡的,因此優律司美中有複雜的圖形,來呈現這樣的情況,比如下面這張圖:
這週之前,孩子們已經全體練習,先一起走內部的8,再走外部的8。而這週開始出現卡農,也就是分成兩組,同時有內部與外部的8。孩子們聽我要求/敘述,沒有我參與的情況下,完成了一次練習後,我說:「這樣練習,你滿意的請把手放在胸前;不滿意的手可以插在腰上。」我看有兩三位男生手放胸前,其他多數在腰上。那幾位男生平時無論怎麼做,都會很滿意,我不禁為他們的品味感到擔憂。

因此我決定轉而問,不滿意的孩子裡一位願意分享的女孩:「妳不滿意的地方在哪裡?」答:「會有兩個圓圈出現,而男生在裡頭時(此刻女生在外頭)的圓圈不好看,不圓。」

對我而言,是這個班級發展上,值得紀錄的一刻:這是孩子們開始能夠分享感受、互相引導與成就彼此的開始。他們能夠表達自己的感受(還在練習如何不傷害他人),給出更好圖像的建議,然後全體想要再嘗試一次,因為可以做得更好。

此刻,孩子拿到了學習的主動力量(一種主權?):「我是可以參與課程的走向的」「我是對全班有幫助的」「我的表達,讓更多人更滿意、舒服」

在這過程與流動中,我見證到孩子的發展,逐漸從自身之中延伸進入外在與他人,透過觀察與表達,更有力與清晰的改變著周遭,開始影響著外在世界。這是「社交」的發端,從自我感受開始(我是否滿意?),慢慢的從自己的裡頭滿出來(能夠、願意表達),有感受的渲染著外在(進入集體智慧/覺知)。

作為社群藝術之一的優律司美,能夠讓這過程在教學中開始發生,我認為是一種藝術上的責任與創造:藝術不只是個人情感的豐滿,也能是眾人空間氛圍的意識與投入。當我們在轉移教育圖像,從過往的「競爭」慢慢轉移到「合作」「共同創造」時,如何在群題中表達有意義的感受,我認為會越來越重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