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1日

第二學期(上)藝術課程與期末呈現


DSCN2922.JPG會有這一篇,因為也該是時候向家人報告我在這裡「到底學些什麼」的時候了。簡單的說,這邊的課程算是「深度人類學」,深入人類不同感官的經驗,也了解這些經驗如何從這個世界流入心中,影響著我們,而我們又能夠在這世界做些什麼。

有夠抽象吧!別擔心,我只想說我知道的,而且希望你知道。穿插的照片,則是我們第二學期末呈現的一些片段。更多的照片在相簿。
演說訓練DSCN2953.JPG

什麼「演說訓練」,聽起來就是個乏味的事情。不過你有沒有注意到,天下話術千千百百種,仍能分為兩種:一種你覺得是滿嘴廢話言不由衷,越聽越不舒服;另一種是字字句句帶著力量的敲在你心坎上,滿被強烈的感覺或清晰的願景所鼓舞。我發現除了內容以外,一個人說話的方式才是最關鍵的地方。只要試著觀察自己說話的方式就知道,是吞吞吐吐把話語含在嘴裡說給自己聽(我自己常這樣),還是意識到對方的存在,要把一個訊息或圖像確實的帶到聽者心中。

而且不知你有沒有想過,每個字詞發音的方式背後都蘊含著許多奧祕,每個音都有一個特殊的「型」。某些音像風像水的流動,順暢輕快;某些音如雕如刻的鑿斧,一清二楚。說話時講者在心中帶著這些音的「型」或「圖像」,會為話語帶來力量。有些敏感的人聽到陌生的語言仍大致猜的出對方要說的是什麼,是因為那些語音有超越語言的「形體」,能被心魂收到。說話並不是一方張口,一方張耳的聲波傳遞而已;在說話與傾聽中,是生命的流動,思考與情感在喉間凝聚,透過唇齒的轉折誕生不同的音,賦予不同的型。這本身是個多麼豐富的創造過程!語言,是有靈魂的,而非一連串的聲音而已。我自己有一次這樣的經驗,「我在我的聲音裡頭。」「我活在我說的話裡頭。」DSCN2930.JPG當然大家有不同的想法,一種就是一般人一樣,把演說訓練當成是一個技藝,可有可無隨興所致;或是另一種,在這裡,「如何更有意識的表達自己的感覺或想法」。畢竟在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說話,也都在聽別人說話。如何真正對話,減少誤會,我想在這每個人都有自由表達自己的時代中,是很微妙又重要的一件事。

歌唱DSCN3262.JPG

來看看歌唱好了。想到歌唱,聯想到的是戲劇院、男高音等遙遠的殿堂,是嗎?一種高尚的藝術。但每個人都有能力歌唱,每個人孩童時都喜歡歌唱。歌唱本是生命的一部分,對大部分人已是遙不可及的回憶。其實在工業革命濫觴前,歌唱是工作的一部分。農夫播種時唱歌,收割時唱歌,木匠在鋸木時唱歌,在打磨時唱歌;就連打鐵匠、漁夫或牽罟人都在唱歌,我們會喜歡在威尼斯搭貢多船,是因為那是美麗的經驗,船夫的歌聲彷如置身天堂。在韻律的動作中,歌唱自然的出現。

而且有個不算秘密的秘密喔,工作時唱歌不容易疲勞,因為順應著韻律本是生命的法則,而且你把好的心情帶入工作,享受一件事情自然不會厭倦。但工業革命後,工作方式機械化,人像機器一樣無聊的工作,就失去歌聲了,連歌唱都被知識分化為「藝術」,好似藝術不屬於生命的一部分。(上圖:在巴塞爾的伊莉莎白教堂音樂演出,此刻是男高音與鋼琴伴奏)現在的父母幾乎不再唱歌給孩子聽了。然而從孩子的發展來看,在孩子會說話之前,他們所聽見的聲音形塑著身體內部的器官,包括喉嚨,未來說話的能力。在美國曾有過實驗,他們把尚未學會說話的孩子們留在深山,除了基本照顧外,隔絕一切和人的接觸,只留一台電視播放著一般的節目。三年後,他們仍然不會說話。只有對著孩子說話與歌唱,才會讓他們說話。因為說話、歌唱實際上是個生命力流動的過程,只發生在兩個活生生的生命之間。除了說話,歌唱也是非常社交的。我們對聲音的敏感日漸衰弱,但潛意識中仍存在著。當我們聽見別人在咳嗽,也會覺得自己喉嚨癢癢的;當我們歌唱,別人直接就能感受到我們的心。在人智學醫學中,也已發展出演說訓練的療程。藉著練習發出正確無誤的音,就能幫助身體的生命力回到平衡,重新形塑健康的器官。所以,就唱吧!隨時隨地的唱吧,你的聲音將為你的空間帶來一種品質。唱吧!唱吧!


色彩DSCN2999.JPG也許對一般人來說,顏色就是每天張眼到睡前都會看到,卻沒多大感覺的東西。然而在這裡,我們被引導去感覺不同的顏色,並試著回答「我感覺到什麼?這和其他顏色有什麼不同?」「這顏色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逐漸的,我們能辨認不同的顏色有不同的「姿態」用下面這張圖來說明吧。先不看右下角的黃與藍,比較這三個黃,分別在白色畫紙中,「哪一個看起來比較舒服?」雖然說每個人對同一件繪畫有自己獨特的感覺,但對顏色而言還是有某些法則的。左上角的黃在大片的白色裡,顯得單薄,是嗎?右上角的黃就強壯許多,站在中間有力的表達出來;左下角的黃更大,反而讓畫紙顯得太小,或是過於壓迫。你有同樣的感覺嗎?然後再看右下角藍色在黃色周圍,跟單獨的黃比較起來多了些什麼?你覺得更「完整」嗎?請別認為我說的一定是對的,也許你自己有不同的感覺,那對你才說才是重要的。可貴之處在於,我們能在一起討論自己的感覺,像我一開始是覺得左下角的黃比較舒服,也許那時我很喜歡黃色,但沒意識到它在左下角太強烈,失去和其他空間的平衡。
DSCN2544.JPG

接下來這四張,你覺得藍和黃「如何在一起」是「舒服」的?是左上的藍在黃周圍與下方支持著?還是右上的藍在周圍與上方?左下的藍讓黃色底下空蕩蕩的?還是藍除了在周圍,也跑到黃色中間?這一題很難喔?雖然大家會有不同的答案,不過我想應該每個人都同意左上角的圖,不會有人覺得不舒服。它最接近我們日常的經驗,就像日出時分的景象。也許我們可以說,黃色喜歡在中間,但是如果有其他顏色作伴它會更開心,而且是捧著它,不是壓著它。換句話說,從不同藍與黃關係的比較中,發現一件事情:我們在大自然中所經驗到的,正是美麗的、和諧的關係。但是透過繪畫,我們更了解在不同顏色之間,彼此如何能保持和諧;對顏色的品質更清楚。這有什麼幫助呢?至少未來有新家要裝潢,就可以省下室內設計師的錢啦。因為你很清楚,臥室和客廳不同之處為何,搭配什麼樣的顏色是舒適的。更重要的是,你對顏色有感覺,會幫助和你生活的人感覺舒服。就算他們對顏色不敏感,但你為他們創造出一個和諧、舒服的空間。


DSCN2545.JPG

這學期水彩的主題是,「日出與日落」、「月升與月落」。我們並不是去寫生,而是單純用不同的顏色來表達出日升與夕陽之間,月升月落之間,非常不同的質地。你看得出來嗎?(左圖為席維亞所畫,右圖為貝姬所畫,很難相信五個月前她根本沒有受過任何訓練,是嗎?)  


DSCN3041.JPGDSCN3048.JPG  DSCN3047.JPG  每個顏色,都有獨一無二的品質,帶著獨特的訊息。懂得的人,將會發現自然之奧祕。素描DSCN0050.JPG素描本身是在練習我們對外界形體觀察的敏銳度。「有需要這麼做嗎?」當然不見得啦!但是我們的教育過程,幾乎沒教我們如何觀察這世界,以至於我們擁有一雙靈巧的眼睛,卻對這世界的美妙視而不見。右圖是歌德館裏面的一扇門,設計靈感就是來自於自然的形體。和一般四四方方的門比較起來,你感覺到什麼不同呢?是不是少了極簡主義的冷漠,多了某種「姿態」?
 



DSCN3039.JPG DSCN3044.JPG一般人對素描的刻板印象也只停留在對物件的描繪上,然而在這裡,除了去觀察形體的外貌,也在觀察自己對這物體的感覺。換句話說,我們在素描中表達的不只是看的見的,更重要的是畫出我們感受到的。這學期的素描,是發生在光明與黑暗之間的轉化。這次我們描的不是具體的物體,而是內在光與暗的變動。光明與黑暗都無法單獨存在,他們需要彼此才能成就更大的完整。生命,就在光與暗之間成長、轉變。(上圖左:傑克的作品;上圖右:席維亞的作品)(下圖:貝姬的作品,看得出來哪個是第一張,哪個是最後一張嗎?)




DSC04592.JPG


這些藝術課程

DSCN3091.JPG帶給我們的是全方位的感官經驗。練習過程中我們頻頻磨利不同的感官,在漸趨深刻的經驗中感受到更微妙清晰的感受,越有能力辨認出不同的細節。這經驗就像,病人眼睛受傷包紮一個月後,解開紗布重新看見這世界的時候,所有的事物都在發光。很棒,不是嗎?專注的觀察帶來活躍的經驗,而活躍有力的經驗帶出有力的想法,我們試著形塑出適合的想法來安置這些經驗之中,更了解不同的經驗帶來的特殊訊息。 (右圖:期末報告結束後隔天的夕陽)

換句話說,這裡提供的不是技術訓練或是學術養成,而是成為「一個真正活著的人」。「哈!你少來了!我們不都活著的嗎?」是的,對我來說,一個真正活著的人是一個「有感覺」的人。大部分人是充滿活力的熱愛每一天,還是只日復一日在住家與工作之間乏味的移動呢?「你是如何看待這獨一無二的自己,與這個生命?」我只是想讓生命有熱情,我想找到真正自己想做的事,每天都充滿力量,這應是生命自然的狀態,不是嗎?我開始欣賞生命的每個片刻,在每個經驗中感受它獨特的地方。都是要先有了感動,才能把感動別人的事物創造在世界上,而我在實踐中。生命本身不是美麗的嗎?是誰把它變醜陋的......(囧)DSCN2843.JPG

方面我覺得歐洲教育做的比亞洲好,他們對很多事情都有sense感覺。什麼是宜人的居住空間,吃飯時在餐桌上為什麼會點個小小的蠟燭。他們對美好的事物更 敏感,因為這就是他們從小生活的方式。而台灣人也許就覺得,工業區蓋不蓋在住宅區旁邊沒什麼差別,或質疑在城市中規劃行人步行空間的重要性,甚至「吃飯就吃飯,何必那麼張羅」。因為台灣的教育,沒有教我們「怎麼生活」「怎麼照顧自己」。而偏偏這些卻是生命的基調。我想現代社會中,生活上有那麼強烈的失落感與孤寂,也許是因為我們忘卻了什麼是生活的基礎,又從外在找了些不和諧的事物來填補,遺忘了什麼是真正需要的。「好好過生活」,竟然如此簡單,也如此遙遠。


DSCN0905.JPG我想這些藝術課程特殊的地方,就在於培養對外界的觀察力,能了解、區辨哪些是和諧、美好的經驗;哪些是不舒服的經驗。這些經驗帶給一個人的不只是和諧和美好的「感受」,和諧已成為他的一部分;不論這個人未來身在何處,內心這些品質將是好的行動的種子,他知道該怎麼做,使世界更美好,而非相反。然而這些並不是「生活美感薰陶課程」而已,我也不是來這裡單純學習如何享受生活。我們除了經驗,也思考,而產生了「概念」與想法。這概念成為對事理更加清楚的基礎,我就知道如何創造出更有品質的行動。


但經驗,永遠是第一個重要的基礎。真實經驗的可貴對一個人來說,對這世界真實的經驗有多重要?現代社會就有很多反面例子。都市長大的孩子以為植物是長在花盆裡,甚至是水裡,只用燈照就可以成長。未來如果他從事農業,就會設計出一個不需陽光,甚至不需土壤的水耕式培育工廠,把植物當元件一樣大量生產。但問題是,這樣方式下生長的植物到了第三代就已無法長出種子,它已失去孕育下一代的生命力了。當然對負責人來說這也許不是大問題,再買種子不就得了。但是想想,這樣的生命進入我們體內對我們的影響是什麼?事實上這些都已經發生。如果孩子只為了有衣食無缺的好工作而努力念書,對於植物與太陽的關係、植物與大地的關係這些真實的經驗不再重視,未來它的創造力會因真實經驗的缺乏而誤用,賺到了錢,也造成了傷害。(請參考宜蘭實踐人智學生機互動農法)(下圖:附近田野景致)DSCN0680.JPG真實的經驗,才能帶來真切的了解,和適合的概念,才有「區辨」的能力,知道怎麼做事比較恰當。比如說一個生活空間,它美麗在何處,不和諧在哪裡,有那些需要,可以如何改善。你在歌德館附近的城市巴塞爾待上兩三天,再回到台灣,那強烈的對比自然浮現,然後就會有想法,知道台北怎麼做會更適合人居住。人和人的相處與互動,是更微妙的一種空間,就像我在《同學、友誼、真》中提到華德福學校的例子。如果我是個老師,我就知道什麼是對孩子最重要的需要。如果說「這個世界」就像是我「更大的身體」,那麼「明白」五官經驗的訊息,也就清楚「更大的我」要告訴我的事,行動就有了指引。這指引,來自沈澱與思考。在下一篇將會看見,這個如石英結晶般的過程。


2 則留言:

阿路 提到...

大哥,建議你每行之間再空一行

這樣比較不顯擠 讀起來也輕鬆

詹轍筆記 提到...

我也這樣覺得,我修一修囉!謝謝你!最近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