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7日

Michael 時代精神與青年運動「流傳光輝」




DSCN0137.JPG

九月26~28日,R.S.說這是屬於時代精神-Michael的節日。歌德館舉辦連串的研討會與音樂會,讓人們對Michael有更深入與多元的了解。同時,這兩天青年部門也舉辦「流傳光輝」的活動(From Flame to Flame),是延續今年四月在歌德館的年度人智學青年聚會所誕生的主題:

來自智利、挪威、美國、保加利亞、德國與瑞士等國家的四十位年輕人,帶著各自的問題,期待在這裡可以找到解答。來自美國的Katie:「當我們來自各地,有各自的特質與想法時,如何可以創造出一個有溫暖的社群讓大家一同工作、支持彼此?」而瑞士的Tina:「我們如何用現代的話語、更親近的方式,來表達人智學並啟發別人?我們如何在人際關係、工作與生活裡,『活出』人智學?」紐西蘭的Silvia:「人智學在我們每天的生活裡意味著什麼?除了在演講與課程裡常常聽到以外,我們如何除了說出它以外,還能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經歷它?」阿根廷的Poblo問:「Michael是誰?對我來說他只是一個名字,還是另一個『人智學概念』?我如何在個人的經驗裡去認識他?」德國的Johannes說:「Micheal精神中很重要的部分是自由意志的話,就有接下來的問題:我們在這次聚會結束前,能夠形塑出我們共同的意志、共同的理想嗎?這就是Michael精神在現在社會裡顯露與行動的情形。」個人的問題被整理貼在牆上,旁邊提供紙張把一些創新與想法新增上去。

DSCN0080.JPG DSCN0048.JPG


週五晚間,圍成一圈坐定後,燈光熄滅,只餘圓圈中心的蠟燭。每個人手上有個小蠟燭,主持人從中間燭光引火到第一個人,請他手上的蠟燭點燃後,說出自己的名字,與來自何方。火光一個個亮起,一個個新的名字與國家被說出,被認識。我們傳遞燭光,也傳遞溫暖,告訴大家「我在這裡。」「我們在這裡。」這就是From flame to Flame。每人蠟燭都點燃後,放到自己面前,由資深的青年帶領,回顧這活動的緣起,與目的:「我們為何在此相遇?」「我們如何可以讓彼此相遇?」「我們在一起,可以做哪些事情?」「Michael精神對我們有什麼意義與幫助?」在一圈美麗的燭光中,一個屬於我們的故事緩緩的流瀉出來。

這時代的樣貌,就像現在我們的季節。日光漸漸短暫,氣候寒冷起來。我們的希望似乎日漸薄弱,感受到彼此的溫暖越來越難。世界的問題越趨龐大與複雜,自然被更嚴酷的破壞。我們的無力感,隨著寒冷更為沈重。大家都只想舒服的待在自己的房子裡,假裝外面一點事情也沒有。沒有人覺得,自己該為這世界的衰弱與冷漠,負起任何的責任。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些艱困的難題與挑戰?Michael的圖像裡,我們可以看見一些訊息。Michael是個騎士,他的任務是不讓惡龍危害世界。有一幅圖畫是這樣的,當Michael終於打敗惡龍,把牠踩在腳下時,充滿力量的右手拿著寶劍,毫不畏懼的朝向惡龍。左手卻是溫暖的撫摸著惡龍,期待牠能夠理解,能夠改變自己,可以變得更好。Michael大可直接殺了惡龍,為什麼他仍要這麼做?是勇氣,充滿力量的勇氣。是信任,溫暖與熱情的信任某件還沒發生的事情。這也是我們在面對我們的世界的時候,可以放在心裡頭的圖像。


DSCN0089.JPG DSCN0087.JPG
DSCN0049.JPG


聚會一開始,我們認識彼此的過去,是為了理解我們從哪裡來,各自背負著哪些問題。這是一種社群的品質,讓每個在社群裡的人,都能意識到彼此,感受到溫暖與尊重。在這裡我們重視每個人,大家擁有不同的過去,在此刻此地交會時知道大家是如何來到這裡,是重要的。聚會前半段(第一天)是討論:
一,內在工作,「如何讓彼此理解,各自的內在工作,如何把它敘述出來?」大家一同研讀R.S.的詩(左圖)然後分組討論,之後回到大圓圈,再把各組想法發表出來。每個人選擇的方式都不同,在交換意見中,認識到內在工作的目的,是為了讓日常的生活更有品質,能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而R.S.的基石冥想(Foundation Stone)是一個健康的內在工作方式。
二,認識Michael。我們與歌德館的Michael活動結合,共同研讀R.S.的《人智學主要思想》(Anthroposophical Leading Thoughts)中有關Michael的部份:「Michael的道路,與什麼在引領」(The way of Michael, and What precded It?)。努力的理解R.S.在說什麼,是個掙扎;但是一同研讀就容易多了,因為交換意見與討論中,疑惑被釐清,靈感像煙火放射,每個人都看的見。於是我們逐漸認識,Michael精神所幫助我們的,不只在外在工作上。當我們清楚的意識到自己不滿意的慾望與習慣時,不再批判(因為批判也是一種殺);而是有勇氣改變自己,用溫暖擁抱自己,信任心中的惡龍可以成長、轉化時,我們就是把Michael的種子,種在心中。

第二天,聚會後半段,是藝術活動體驗。帶著自己的問題去經驗不同的藝術活動,會有新的想法。因為藝術活動是創造性的,能讓新的想法成形、顯露出來。團體中各自有能力的人就帶領不同的活動。有即興戲劇、優律詩美:
DSCN0146.JPG DSCN0100.JPG
還有音樂與詩詞創作
DSCN0090.JPG DSCN0098.JPG
以及Boether體操、泥塑
DSCN0110.JPG DSCN0114.JPG
我選泥塑組,過程充滿團體創意。首先,每個人先拿一塊土,把一點想法放進去。一兩分鐘後,每個人把手上的土交給右邊的人,然後會拿到左邊的土,看看你可以在別人完成的作品中如何繼續工作。這樣三四輪後,大家把不同的作品放在一起,看看如何協調的共創一個更大的作品。

DSCN0091.JPG DSCN0092.JPG
DSCN0112.JPG DSCN0114.JPG DSCN0132.JPG
分組創作結束,回到大圓圈,大家一同欣賞彼此的創作,享受來自不同形式的創意,表達出各自在這裡的收穫。

DSCN0155.JPG
接著,主題是「向未來眺望」。大家離開椅子,在中間的蠟燭旁緊緊的圍成一圈,注視著身旁的每個人,感受這兩天發生在彼此之間的事情,也去意識到在我們中間的燭火,那代表著我們來到這裡的目的。並獨自問自己這個問題:「什麼是這個世界向我們呼喊的?」(What is the world asking for us?)幾分鐘後再回來,分組開始討論與成形想法。中間也像泥塑創作一樣,小組中一半的人離開到另外一組,繼續把想法貢獻在新的小組。
DSCN0156.JPG
我們這組的想法是,用你的心把溫暖傳遞給團體的每個人,並信任團體的每個人,這非常的重要。是信任,把我們連結起來,不再孤鳥單飛。但信任也並非全然盲目的相信,信任也伴隨著勇氣與力量,去面對團體中的任何可能。可能團體裡有幾隻惡龍,我們能做的不是去排斥或批判,因為那無法讓它消失,反而讓它更強壯;我們可以像Michael一樣,以充滿力量的勇氣,與充滿溫暖的信任來和惡龍「工作」。我們需要惡龍,那是我們的黑暗部分,無論是黑暗的想法或黑暗的外在世界;因為有黑暗,我們才會看見自己光明的部份在黑暗中發光。
最後,「創新時刻」。關於「我們未來可以如何一起工作」已經有新想法的個人把想法公開,成為一個創新體。對這方向有興趣的人就會前來,透過每個人的天賦與興趣,一同討論接下來充滿創意的實踐方式。現場的創新體有德國青年部門計畫、Michael神祕學校在現代的實踐、太陽意識的練習、歌德館青年部門等等。一切是那麼的充滿活力與期待,正如今日特別的太陽。平日早上歌德館都是起濃霧,但今早陽光從清晨就遍灑整個大地。今天果然是屬於Michael的日子。整個人都充滿活力,這一年也都是如此吧!

2008年9月21日

人智學醫學的年度會議

DSCN0473.JPG

這個週末,一年一度的人智學醫學工作會議,在歌德館舉辦。參與人員有醫生、物理治療師、心理師、律動按摩者、護理師、醫學生,還有受到人智學啟發的醫學產業人員,如Weleda薇莉達、Wala德國世家、Helixor(同類療法製藥).......等。這次會議所關心的問題是:

人智學醫學本身,如何在復健、復原與緩和的藥物上,提昇細緻照護的品質?

什麼是人智學醫院的獨特品質?

在人智學藥物的「商標」裡,包含了什麼?

我們在普遍不了解的情況下要如何傳達,「什麼是人智學療法」?

在大眾生活中發展至今日的情況下,什麼是人智學醫療的圖像?

在傳統醫學與整體醫學的觀點裡,我們能察覺到什麼?我們如何看見自己?我們在東西方的靈性(精神)中如何定位?

我們如何發展出一個名稱與專用的身分,來了解與表達我們思考與工作的方式?

得以稱呼「人智學醫學」的規範為何?

除了演講,還有許多工作坊,分別進行一些特定的主題,如「痛風與人體的形態」、「生命的載體-水」,「音樂療法」、「孩童氣喘的治療與預防」、「歌德學派(現象科學)對熱帶藥用植物的理解」等等。還有Steiner工作坊,研讀R.S.的書《以靈性科學為原則的基礎治療》分章節來研讀、討論。

從這次會議的問題中,我們對人智學醫學工作情況上,有了一個輪廓。大家有興趣的,也許是:「大家從哪裡來參加會議呢?」OK,工作手冊裡也有參加人員的名冊,排名前幾名的是:荷蘭47位、德國171位、蘇聯52位、瑞士96位。來自其他國家的有菲律賓、瑞典、烏克蘭、秘魯與許多歐盟國家。


DSCN0468.JPG

最精采的是,演講廳外的大廳像個人智學醫學博覽會,展示著各種由人智學啟發的醫療方式,從順勢療法到各種藝術治療介紹,把各地(尤其是歐洲)人智學醫療應用展示的像是藝術畫廊一樣。的確,人智學醫療本身,就像是藝術創作一樣。

DSCN0472.JPG DSCN0475.JPG
DSCN0477.JPG DSCN0478.JPG

音樂治療與泥塑治療

我能做的只能在現場蒐集一些資料,我會把這些資料寄回台灣的人智學藝術協會,請有興趣的人和它們保持聯絡囉!

研讀神智學Theosophy(一)


theosophy.jpg

神智學,Theosophy,是我們這學期要研讀的書。在這第一個禮拜中,還真的是在跟它奮鬥,不過很值得。英文我查字典也就罷了,這書不像看小說一樣「咻」一下就過去,需要一個句子一個句子的讀,讀完要想更久,就像烏龜一步一步的走。走的很踏實就是啦。然而這篇可是認真的。想看玩樂活動的請換篇文章吧!


一開頭在序言中,作者魯道夫史代納(R.S.)很誠實的說「既然這本書是在描繪一部分的超感知世界,那麼那些堅信物質世界為真的人們,就可以把這本書當做毫無意義的虛構想像」就可以放回書架上,或拿回書店退款。「那些找尋物質世界之外道路的人們很快就會認識到,人生需要的意義和價值,只能從另一個世界中得見。」R.S.自己也說,這本書中「我不把我個人經驗無法驗證的事情放進來。在這裡呈現的只有我直接的經驗。」


為什麼R.S.會有這些經驗呢?在課程中,Virgena老師提到,R.S.小時候發生的事情。小R.S.在父親工作的火車站,看見了住在遠方的一個親戚,不過只看見影像在跟他說「幫我,幫我!」家裡的人都認為他說的不是真的,因為家人都沒看見這個親戚。然而幾天後,傳來不幸的消息,這位親戚自殺去世了。原來,是那親戚的心魂那時候跑來找小R.S.幫忙。Virgena老師說,小孩子通常都能看見一些大人看不見的東西,並不是因為小孩子怪異,而是他們普遍都能感知到另一個世界的存在。尤其是1950年以後出生的小孩,擁有上一代大人所沒有的特質與能力,相信這世界比眼睛所看見的更廣闊。但可惜的是,過早的閱讀、寫字與算數練習,讓孩子提早關上超感官經驗,這在未來當他們需要意義與價值的時候,在追尋上更加的困難。這就是人智學一直強調保有孩子童年的寶貴之處。R.S.在自傳裡提到,「我小時候學到幾何學,就覺得關於另外一個世界的事情,一定可以用像幾何學一樣的方式來說明清楚。」這是後來R.S.發展靈性科學的起點。在第一版中,R.S.向一位十六世紀的僧侶Giordano Brano致敬。因為雖然他在修道院,不過他也是一位科學家。他觀察天體運行,發現所有的行星都繞著太陽旋轉。這和教廷所說「世界圍繞著地球旋轉」可是很大的不同。他因為堅持他所發現的才是「正確的」,而被處以火刑。雖然後來的發現證明了Brano所說也不是正確的,但在當時所能達到的能力下,他說的是對的。不是因為別人怎麼說才對,而是自己經由觀察、實驗來證明新的發現才正確。這種科學態度是R.S.致敬之處,也是貫穿《神智學》整本書的精神。


那麼,神智學是什麼呢?我想簡單的說就是神祕學,超感官知識,the Knowledge of God,為了讓人類成為地球的公民所需要的知識。Virgena老師舉例,現在埃及的研究學者,已經從古埃及文翻譯累積的資料中推翻以前的推論。埃及古棺木旁放置的許多生活用品,不是要給亡者在來世使用的,而是「提醒亡者不要忘記這個曾經生活過的世界,並記得在來生回來。」那時候的人們需要被有天眼通的智者提醒回來的道路。但隨著文明演進,人類越來越熟悉在地球上的生活,因此有天眼通能力的人越來越少,在世界上只有少數的神祕學校或組織流傳下來,據信「聖殿騎士團」也是其中一個。時間到了西元1899年,R.S.生活的年代,神祕學的知識重新被公開在世人面前,因為人類的意識發展已經到了能夠接受的程度,人類的潛能開始成長,越來越多人願意去理解感官世界以外的世界。「在我們的時代需要超感官知識,是因為我們以平凡方式產生的關於世界與生命的知識,已經產生數不盡的問題。只有透過超感官知識所得的真相(真理),才能解答這些問題。」(p11)那麼,什麼是超感官知識?R.S.舉了一個一位哲學家Fichte所說的例子:‘‘想像世界上所有人一出生就瞎了。他們只能透過觸覺,才知道事物的存在與相互關係。如果你和他們提到關於顏色與其他只透過光線與視覺而生的感受,那你也許只是白說。如果你幸運,他們會通知你這件事情,讓你知道你的錯誤。至少避免更多無謂的談話,除非你證明他們只是無法張開眼睛而已。‘‘「但是我們不需懷疑,任何以良好意志力來回應這些事情的人,都有這個可能『打開眼睛』的時候。」(p14)


關於「神祕」本身,其實也不稀奇。什麼是神祕?Virgena老師有個有趣的例子。對孩子所能做的最壞的事情就是,告訴他「我知道一個你不知道的事情喔!」那就是秘密/神祕。當越來越多人知道這件事情,就再也不神祕了。《神智學》這本書出版後短短二十年間,德文版歷經九刷,當時很多人都在閱讀這本書。好看嗎?不見得。R.S.提到,「那些希望尋找到永恆真理的讀者,可能會不滿而棄之一旁。然而這書的目的是簡單的呈現靈性科學領域中,大部分基礎事實的真相。」「當然,只有人類想確切的知道這世界如何誕生與結束、想問生命的意義與世界之神等問題。不以人們簡潔字語、概念與理性了解,而是真實、可實行的知識,那生命的知識,才是我關心的。我也知道,更高深的智慧,並不會在這本基礎靈性科學的書中討論。只有透過對基本階段的了解,我們才會對進階部分提出正確的問題。」(p9)他自己也說不要相信,也不要不相信他所說的,而是「嗯,他說的真有趣,讓我來想想看。」透過嚴肅的思考與實踐,才能對自己體驗到真實不虛的事情產生確定,與相信。


人智學週--探尋人類生命的邀請



DSCN0374.JPG
前往後山途中經過的農田

本週大事!全部在歌德館學習的學生原本的課程都取消,轉而全程參與這場活動:「探尋人類生命的邀請」開放學習週。

2008年9月15日

開學前的溫暖:馨慧與中秋節

landscape - 1

從住處附近往平原眺望

來到多拿赫Dornach,很多很多事情都是生平第一次。就講我在這裡吃到的吧!這裡常常把蔬菜水煮後,用攪拌器混成濃湯來享用(太濃了就塗麵包);每餐在桌上都可以看見麵包,所以拿來塗麵包的醬料就有千千種。另外,在歌德館工作、上課的人大部分都吃素,歌德館後方就有一個生機互動Biodynamic農場,每週有兩天可以在這邊買到美味的蔬果回去料理。所以生菜是這邊常出現的佳餚,因此香料、油和醋在超市架上陳列出來,就是很壯觀的一整排。其他生活上實用美麗的設計,處處都愉悅著使用感受。剛到的前兩三天,真的是太興奮了,我還擔心晚上或過度刺激而睡不著呢!事實上大約八九點回到住處,就累到把洗澡自動挪到隔天,直接倒地不起了。「劉姥姥進大觀園」還不足以形容,這又是另一篇文章了。

不過,最印象深刻的是,街道上的行人主動和我hello,盡管他們不認識我。如果相識更會用一個擁抱來問候對方。每個人的心都很飽滿、溫暖,對對方都充滿好奇與關心。微笑是這裡共通的語言,接著微笑後面的不是握手就是擁抱。到了第三天,我已經有十幾個年紀和我相仿的朋友了,尤其是我的同班同學,來自美國的Jacob和Betty,一直很關心我在這邊的生活種種,還帶我去超市「參觀」這邊的飲食。適應問題?抱歉,我不知道答案。真是感謝他們!

而學姊馨慧,她從台灣來到歌德館學習優律詩美已經一年四個月了,她準備了一頓大餐來歡迎我的到來。是的,這裡發生的種種都很美好,人們總努力的讓對方感到溫暖。這裡不像是我遠道而來的客地,這裡像是我第二個家。

Haus Juian - 4 Haus Juian - 1 Haus Juian - 2

照片中那個老先生是Franciz,她和馨慧是室友,你一定很好奇他在這裡學什麼。他其實已經八十幾歲喔,竟然還是現任的優律詩美舞者。了不起吧?馨慧、Franciz和其他十幾個同學,都住在這間Haus Julian學生宿舍裡。
隔天一早馨慧就來帶我去巴塞爾Basel,原來中秋節住在巴塞爾附近的台灣人相約一起來聚會,萬萬沒想到,我在瑞士還有中秋月餅可以吃呢!
city - 01 gathering - 1
這條流過市中心的大河,竟然就是萊茵河。聽到馨慧介紹,忽然升起莫名的感動,「我終於看見萊茵河了!」(握拳)差點沒衝到河邊跪下,掬一口飲。那衝動,應是來自幼年美好童話故事中,對萊茵河的憧憬使然吧?不過幾天的雨,讓河水灰混;馨慧說其實平日翠綠的河水,很多人都會跳下去游泳呢!
我們就在河邊的一間典雅的餐館聚會。異鄉吃到月餅,眼淚可是會飆出來的呢?粉紅色衣服的Anglela媽媽,花了幾天時間準備這些材料,咬下去的瞬間,真像回到台灣一樣的溫馨!她很熱情的邀請我和馨慧,找一天到她山上的鄉間小屋作客喔!
city - 02 city - 03
接下來馨慧帶我來個短暫的巴塞爾之旅。別看她包的像粽子,今早只有九度而已。忽然回想起四年前的西班牙之行,同一大陸上的許多生活享受是相同的,是舒適,是輕鬆,是自在。有美麗,有優雅,有溫暖。還有體貼,對各種感官經驗的在乎、各年齡層人們需求的照顧,人性得以伸展的從容。沒錯,在歐洲生活舒適的不得了。
每輛經過斑馬線的汽車,只要看到路口有行人都會停下來,行人過去才起步。馨慧提到,在瑞士買車非常非常的貴,這樣的價格政策也讓民眾多使用便利的公共交通工具。在巴塞爾,就有地鐵、公車與輕軌鐵路互相串連。瑞士人口是台灣的三分之一,使用車輛的比例更比台灣低很多。所以晚上既使在市區也都很寧靜,而我住的郊區更是一點聲音都沒有,像是住在深山裡頭,然而到巴塞爾只有九分鐘車程,這真是奇妙的錯覺。
今天仍然是陰天,色彩沒那麼的鮮明,不過仍讓我對巴塞爾的初次印象愉快的像在雲端。其實,一踏入瑞士,就一直有種輕飄飄的感覺。該不會空氣中熏熏然的都是大麻味?還好這裡不是阿姆斯特丹,而是乾淨的瑞士,因為乾淨,所以輕鬆,所以輕飄飄。

city - 04 city - 05 city - 09 city - 10 city - 12
找個完整的假日,再來經驗巴塞爾之美吧!

2008年9月13日

一萬一千公里的旅程

台灣,香港,瑞士。十四小時的旅程就輕輕的滑過這三個地點。心情,也是輕輕的,輕輕上機,等待,下了飛機;再小小的等待轉機,上機與下機。其實我也覺得奇怪,這理應是超級興奮的事情,拜託,去瑞士念書一年耶!!可是我「就是」沒有那麼興奮。因為,就像結婚一樣,幸福是一定的,但是問問當事人,其實新郎新娘有那麼多事情要準備,既使有幸福的心情也只能先打包放在一旁,一切都等婚禮結束再說。上機前的十八個小時,事情也都是擠在一起,難得有時間靜下心來感受心情的起伏。

不過,上了飛機,就能有時間細細體會到,我的人生隨著座位下這雙巨大的翅膀,迎向一個巨大的變化。機長的機上廣播,窗外的景色漸漸移動,才發現「坐飛機」不是「咻」一聲的離開地面而已。起飛,是一個儀式,關於告別的儀式。

首先,機輪旁的拖車把飛機推離空橋,迎向跑道。然後飛機引擎微開,慢慢前往起飛道。途中經過七層樓高的高大機房,以及停放機房外面,在耀眼黃光沐浴下的巨大客機,就像一群在太陽下曬著闊背的鯨群睡在海上。這些閃耀的巨無霸,就像生命中的重大轉折,慢慢目送著我往新的地方;飛機內的我也靜靜回顧著生命過往。抵達起飛道,機上的光線暗了下來,引擎增強力道,強烈的轟隆聲好似要把所有過去的事物全部都吹得遠遠的。飛機開始移動,越來越快,沒有遲疑,沒有選擇,只能越來越快。最後,晃動中,一股力量從下而上,把飛機帶離地面。熟悉的景物遠離、縮小,街道成為方格子,大台北、陽明觀音山與淡水八里的點點燈光,成為一幅風景畫。最後,一切黑暗,只留明月高高掛,溫暖著心中的一點明亮。


DSCN0238.JPG DSCN0242.JPG DSCN0241.JPG


這樣的心情,讓我對機場免稅商店的漂亮價錢一點胃口也沒有。只對機場裡面的寬闊空間有感覺。香港機場的明亮、巨大,讓桃園機場的第一航廈看起來像個陰暗的小房間。這樣的差異對旅人的感受也有很大的影響。機場不就代表著外國人踏入這個國家的第一印象嗎?更重要的,是離開這國家的最後一眼。就算不誇耀浮華,也至少要舒適溫暖。請政府加油囉!


DSCN0259.JPG DSCN0265.JPG DSCN0282.JPG

到了蘇黎士,轉搭機場正下方的地鐵到巴塞爾Basel。火車上可見,瑞士的開發還不算過度,大家都生活在山林間,因為火車的發達與密集,大家都搭火車到巴塞爾等大都市上班。瑞士的農牧業也很興盛,所以當大家都說在瑞士生活水準昂貴時,就要懂得買便宜的物品。什麼最便宜呢?牛奶、優格和起司、麵包囉!這些價錢都比在台灣便宜呢!其他的生活趣事就到另一篇再記錄囉!

DSCN0266.JPGDSCN0287.JPG DSCN0289.JPG



2008年9月8日

《扎根與蛻變》讀後感

IMG_0003.JPG
慈心教師作品

 



我堅定的在地球找一個位置
堅定的走過生命
愛在我的關懷
希望在我所有的作為
信任在我全然的思維
這五點帶領我邁向目標
這五點帶領我進入人世的存在
----Rudolf Ste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