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8日

西方文明之旅-法國沙特大教堂


DSCN1442.JPG

上上週,我們第一學期的最後一週,全班跑到法國沙特來上課。沒錯,花一個星期,就是要好好研究沙特大教堂。




on the train一路都可見積雪,到沙特天氣才好轉on the train

(下圖為同學拍攝)

IMG_9226.JPG

遠在沒有鋼筋水泥的十二世紀,就已出現了僅用石材搭建高達一百五十公尺高的沙特大教堂。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燦爛時刻,不只是藝術史、建築史上的奇蹟,在人類意識發展上,代表著穿越黑暗時期,重新看到希望的高峰。如此雄偉的建築,凸顯的不只是物質世界在中古黑暗時期之後的里程碑,而是源於內在和靈性再次相遇迸發的光芒。


DSCN1347.JPG

西面大門有三個拱門,正面門楣上因有著耶穌基督的石雕,故以「王者之門(Portal Royal)」著稱,是早期哥德式石雕藝術的經典。北面大門上雕有聖母舊約聖經中的人物,而南面翼殿大門的浮雕則描述了基督的一生。因此沙特爾大教堂被稱為「石雕聖經教堂」;另外還有一百二十面從十二世紀以來保存良好的玻璃窗,繪畫著聖經故事,與四千多個人物。沙特教堂成為西歐重要朝聖地,在1979年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有網站可以鉅細靡遺的看到幾乎所有石雕和玻璃窗的細節。







DSCN1417.JPG getimage-idx-1.jpeg

豐富的雕像與玻璃窗,完整、豐富的圖像化、具體化了聖經上舊約與新約故事。而正是基督教決定了西方文明從創世紀以來對這世界、對人類的看法。這樣的看法已經不僅僅是抽象的宗教觀點,它們已經轉化為日常的生活態度,由內而外的形塑著我們現在所見西方世界的樣貌。另外,稍稍歸類,就會發現在玻璃窗與雕像的主題,都是人類、使徒,或是基督、天使與惡魔,以及和人類有關的事物。我們因此了解,基督

getimage-idx.jpeg

宗教建基於對人性與神性的深刻描繪,以及靈性世界與俗世之間的關聯。

如果你想知道什麼是「分享」,可以看在南面大門的門楣石雕。有一個人在睡覺,上面浮著半件斗蓬。這是「馬丁的奇蹟」故事,馬丁在亞眠城(法國北部)擔任守門的士兵,一天他遇見一個乞丐,只穿著單薄的一件棉衣,小腿在寒冷中顫抖。馬丁為乞丐的遭遇不捨,就手持寶劍割下斗蓬的一半送給那個乞丐。當天晚上,他夢到基督披著那一半斗蓬現身雲中,為它祈福。


如果你想知道「忠誠」,請繞到getimage-idx.jpeg北面大門看雅克柏的雕像,他曾是沙特的地方官。撒旦在雅克柏身上降臨一連串的厄運,來測驗他對上帝的忠誠。他痛苦的躺在糞堆裡,近乎赤裸,被陶器碎片割的遍體鱗傷。身旁三位朋友,象徵著猶太教、回教與異端教徒;他的妻子在右邊,雙手伸向他。撒旦似爪的手放在雅克柏的頭和腳上,像動物的頭正往上看;而雲端上面的是被光環圍繞的上帝和兩位天使。







在教堂中央,有個聞名的迷宮labyrinth。在許多宗教空間,可以看見這樣的迷宮,讓人沿著路徑走進去,再走出來。一般相信,走進去的過程中,人們將俗世遇到的問題與負擔也帶入,走到迷宮中心,也是自己的中心,然後放下;接著走出迷宮,回到俗世,同時也釋放了問題,將他們交給在心中上帝。在台北永和的世界宗教博物館也有這樣的迷宮。虔敬的走進去,出來,看有什麼體驗。


DSCN1463.JPG


既然如此,我們只要在教室裡了解、看到這一切就可以了,就像您坐在書桌前舒服看著文章與照片,為什麼還要來法國一趟呢?以前的我一定會問這樣的問題,但是現在的我知道答案了,神聖空間是讓人實際體驗的,不是拿來想像神遊的。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金字塔、兵馬俑,可是去過的人一定知道,書本上的和真正體驗到的完全是兩回事。原因就在於,「體驗」本身是空間、事件和個人之間發生的一連串互動,只要不同人,體驗就有所不同。甚至只是不同時間、季節的體驗,也會完全不同。可是書本上、網路上的知識都是固定的,無生命的,它們無法觸碰到你的「心」,你沒有「感覺」。我還記得以前看到一篇文章,一個德國女孩在柏林圍牆倒下的當晚,被她媽媽強制留在家裡不能去圍牆邊,因為安全考量。她後來寫道「我好恨我媽媽,她永遠不知道柏林圍牆倒下對我來說有多麼重要。」我也不知道圍牆倒下為什麼對她那麼重要,可是我知道我結婚時,怎麼可能使用視訊參與和另一半的婚禮?因此我知道,真實的「體驗」和客觀的知識是全然不同的。西方年輕人普遍用腳來認識世界,因為實際經驗生活和翻閱百科全書,這兩者的不同真是天高地遠。


DSCN1437.JPG

我們就一個一個石雕,一面一面窗戶這樣研究下去。其他的休息時間,就在教堂裡四處閒步,或靜靜坐著感受這古老神聖的地方。所以在沙特教堂上的石雕與玻璃窗,成為我們認識中世紀時人性的方式。這比僵化的訓誡教條或是抽象的義理解釋,還要直接、有力的進入心中。在玻璃窗上的某個光明和黑暗之爭時,感受到在心中的爭戰。套句經典廣告詞:「真正的戰場不在外面,是在心裡。」我們都是人類,所有的人性都顯化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在我們所有的人際關係上,也在所有的國際關係上。但是當我們對人性有越多的理解與經驗,越能同理、了解他人;我們的意識便不容易被喜、怒、哀、樂所左右,而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麼,且伴隨著覺知與溫暖的行動。這才是真正的自由,人越不受限於緊縮的慾望滿足,心量就越能朝更崇高的天命開展,行使各自獨特的天賦,將地球轉化為天堂。這段尊重個人自由意志,從人性朝向神性的旅程,是人智學給予每個人的禮物;人智學教育(華德福教育),也就稱之為「邁向自由的教育」。



IMG_9545在這個時代,也許有人會感嘆越來越少人親近上帝;其他宗教也有相似的情況。現代社會的物質主義,形成一種新的黑暗時期,而且是內在的黑暗。「一切的一切,就是滿足我們的需要與享受,至於是否有意義?根本不是我需要關心的。」許多人是這樣的在生活著,並決定、領導著大眾生活的形貌。然而新的黑暗之中,也存在著新的光明。尋求光明之路,已不再是向外依靠宗教,或是尋求正確答案就能滿足。也許光明,只有回到認識自己,才會出現。神並不只住在教堂,神性也在我們的心中。當世界上越來越多的黑暗與恐懼發生時,光亮越加由內而外的綻放,那麼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殿堂,一個神聖空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