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7日

西方文明之旅-哥德式教堂

DSCN0999.JPG

歐洲的教堂為什麼如此吸引我們的目光?它象徵著什麼?它想傳達些什麼?經由人智學,這一切清晰了起來。




在歐洲旅行過的人都會有如此印象,最繁華的地區或是大城市的舊城區,總有個廣場;廣場附近總有個很古老的教堂,不論大小。廣場是西方文明的聚落方式,村落形成時,大家把房屋一起朝向同一個地方圍成圈,廣場就形成了。有了廣場,就會有教堂,大家心靈寄託所在。所以當地教堂的歷史,通常也是這城市的年紀。所有的教堂,都是當地人們自發性的參與。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誕生了一座座的文化雕塑。每座教堂的式樣、裝飾呈現著當時的文化美學與宗教觀點。所以觀看教堂,也觀看著當地的文化樣貌。對西方世界來說,教堂就是和神、上帝對話的神聖空間,指引著生命的方向,承載了深沈的祈願,在黑暗中傳遞光明的希望。教堂建築穿越時空,流傳於世,留給我們一扇扇窗口,認識當時的文化,體會人民的心境。

(下圖:瑞士首都伯恩的明斯特教堂前廣場)
DSCN0991.JPG

教堂為文明所做的不僅於此。黑暗時期羅馬帝國式微,歐洲地區飽受蠻族劫掠,一片衰敗殘破。是修道院、教堂的修士默默的保存所有史籍文本,手抄傳授不輟,在無盡黑暗中撐起一座座的光明燈塔,延續了西方文明香火。所以西方文化與宗教已經無法分割看待了。也是在黑暗時期,一切都看來毫無意義與希望之時,基督的教誨像是上方的光明,照亮人心。這是哥德式教堂的出現,使用大量的柱子與飛扶壁分擔屋頂重量,開了許多高窗,使教堂得以蓋得更高。高聳的哥德式教堂,表達了黑暗時期人類的意識,在黑暗中對光明的企求與自我昇華的渴望。這也是黑暗時期對人類意識的禮物。沒有黑暗,就無法凸顯光明的所在。透過世界的黑暗,人類發現真正的光明不在物質世界,而在靈性世界中。教堂蓋得越高,象徵著越加接近光明。最成熟的哥德式教堂,是法國的沙特大教堂,位於巴黎西南五十餘公里處。

為學期末的沙特之旅做準備,第一學期的星期五文化探訪課程中,我們分別造訪了瑞士境內的Marie Stien教堂、巴塞爾的三座教堂,以及德國邊境、黑森林南部的Friburg教堂,都是哥德式教堂,或是從羅馬是過渡到哥德式的教堂。(相簿連結)我的相簿有更多的照片。

Marie Stien教堂

DSCN0706.JPG DSCN0734.JPG

羅馬式教堂過渡到哥德式教堂
DSCN0739.JPG DSCN0741.JPG

內部細節

DSCN0736.JPG DSCN0740.JPG

不過真正精采的,在教堂下面

DSCN0725.JPG DSCN0728.JPG

沿著幽靜的甬道,自然的心也安靜下來。寂靜中,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

DSCN0732.JPG

教堂的前身:石窟內的瑪利亞


DSCN0710.JPG

石窟內小教堂,寧靜穆肅

DSCN0713.JPG

旁邊玻璃窗

DSCN0715.JPG

DSCN0717.JPG


巴塞爾的三座教堂

DSCN0344.JPG

我們從這了解柱子如何分擔屋頂重量,美麗的幾何形

DSCN0339.JPG

管風琴徐徐演奏,傳達著來自天上的聲音
DSCN0361.JPG DSCN0363.JPG

漂亮的結構與設計
DSCN0355.JPGDSCN0352.JPG


DSCN0375.JPG DSCN0385.JPG

黑暗中,光明帶來希望
DSCN0383.JPG


德國Friburg教堂

DSCN1150.JPG

從下面的市集,就約略可知教堂尺度了。
DSCN1179.JPG

祭壇與唱詩班空間,可以看到主柱有多粗
DSCN1174.JPG DSCN1181.JPG

玻璃窗上,大天使麥克與惡龍。前方有片暗紅色布慢,意謂著此事是被隱藏起來的(不被凡人所知)
DSCN1190.JPG

登上塔樓遠望。教堂旁邊,每週六日都有市集。每個攤位都是車輛,結束營業就開走,留下可彈性運用的空間。遠方稜線上有風力發電機。


我對西方文明的想法

我深深的感覺我生命中的需要,對西方文明的認識,補足我對人類文明理解的完整性,才能說在認識人類本身,有足夠廣大的基礎。這麼說來我們人智學倒像是人類學課程囉?一部分是的,另一部分是學習對這世界的理解。這也是我常常和人家解釋「你在瑞士學些什麼阿」「嗯,我在這邊上類似人類學的課程啦。」可不是嗎,世界上最神奇奧祕的,不就是人類本身嗎?當科學以為已經窮極天文地理時,在人類身上仍充滿了物質科學無法解釋、無法理解的事情。這也是我在決定邁出任何具體的一步之前,需要準備的學習。對人類,對世界有整體性的了解之後,任何所作的決定就是合乎共同成長、演進的行動,也就不至於有惶惶不安的心情,不知道為何、如何而作。我喜歡心中踏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