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9日

關於生命力與優律詩美,在Ita Wegwn人智學醫院

SUC52349.JPG

就在剛剛,我在青年部門的咖啡座和一個年輕人的談話,讓我震驚不已。他在巴黎的華德福學校就讀,現在正放耶誕假期,就和他媽媽來到瑞士,幾天後要前往蘇黎士。這幾天,他媽媽就在Ita Wegwn人智學醫院的實驗室中進行一些實驗,要用科學證明優律詩美對生命力的影響的確存在。

他們在實驗室中,為植物進行優律詩美。怎麼進行呢?把植物放在椅子上,優律詩美舞者在植物上方為它進行優律詩美。接下來進行一連串的測量,以科學方式來理解發生了那些差異。那年輕人說,優律詩美對絕大部分的植物都有影響。受到優律詩美的植物,它的下一代植株,比同種的普通植物,普遍還要低矮,卻比較結實。其他的差異我沒細問,因為我太驚訝了。

如果真是如此,我們可以想到哪些事情?優律詩美可以有那些應用?優律詩美的奧祕,似乎才剛剛展開。

2008年12月18日

西方文明之旅-法國沙特大教堂


DSCN1442.JPG

上上週,我們第一學期的最後一週,全班跑到法國沙特來上課。沒錯,花一個星期,就是要好好研究沙特大教堂。




on the train一路都可見積雪,到沙特天氣才好轉on the train

(下圖為同學拍攝)

IMG_9226.JPG

遠在沒有鋼筋水泥的十二世紀,就已出現了僅用石材搭建高達一百五十公尺高的沙特大教堂。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燦爛時刻,不只是藝術史、建築史上的奇蹟,在人類意識發展上,代表著穿越黑暗時期,重新看到希望的高峰。如此雄偉的建築,凸顯的不只是物質世界在中古黑暗時期之後的里程碑,而是源於內在和靈性再次相遇迸發的光芒。


DSCN1347.JPG

西面大門有三個拱門,正面門楣上因有著耶穌基督的石雕,故以「王者之門(Portal Royal)」著稱,是早期哥德式石雕藝術的經典。北面大門上雕有聖母舊約聖經中的人物,而南面翼殿大門的浮雕則描述了基督的一生。因此沙特爾大教堂被稱為「石雕聖經教堂」;另外還有一百二十面從十二世紀以來保存良好的玻璃窗,繪畫著聖經故事,與四千多個人物。沙特教堂成為西歐重要朝聖地,在1979年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有網站可以鉅細靡遺的看到幾乎所有石雕和玻璃窗的細節。







DSCN1417.JPG getimage-idx-1.jpeg

豐富的雕像與玻璃窗,完整、豐富的圖像化、具體化了聖經上舊約與新約故事。而正是基督教決定了西方文明從創世紀以來對這世界、對人類的看法。這樣的看法已經不僅僅是抽象的宗教觀點,它們已經轉化為日常的生活態度,由內而外的形塑著我們現在所見西方世界的樣貌。另外,稍稍歸類,就會發現在玻璃窗與雕像的主題,都是人類、使徒,或是基督、天使與惡魔,以及和人類有關的事物。我們因此了解,基督

getimage-idx.jpeg

宗教建基於對人性與神性的深刻描繪,以及靈性世界與俗世之間的關聯。

如果你想知道什麼是「分享」,可以看在南面大門的門楣石雕。有一個人在睡覺,上面浮著半件斗蓬。這是「馬丁的奇蹟」故事,馬丁在亞眠城(法國北部)擔任守門的士兵,一天他遇見一個乞丐,只穿著單薄的一件棉衣,小腿在寒冷中顫抖。馬丁為乞丐的遭遇不捨,就手持寶劍割下斗蓬的一半送給那個乞丐。當天晚上,他夢到基督披著那一半斗蓬現身雲中,為它祈福。


如果你想知道「忠誠」,請繞到getimage-idx.jpeg北面大門看雅克柏的雕像,他曾是沙特的地方官。撒旦在雅克柏身上降臨一連串的厄運,來測驗他對上帝的忠誠。他痛苦的躺在糞堆裡,近乎赤裸,被陶器碎片割的遍體鱗傷。身旁三位朋友,象徵著猶太教、回教與異端教徒;他的妻子在右邊,雙手伸向他。撒旦似爪的手放在雅克柏的頭和腳上,像動物的頭正往上看;而雲端上面的是被光環圍繞的上帝和兩位天使。







在教堂中央,有個聞名的迷宮labyrinth。在許多宗教空間,可以看見這樣的迷宮,讓人沿著路徑走進去,再走出來。一般相信,走進去的過程中,人們將俗世遇到的問題與負擔也帶入,走到迷宮中心,也是自己的中心,然後放下;接著走出迷宮,回到俗世,同時也釋放了問題,將他們交給在心中上帝。在台北永和的世界宗教博物館也有這樣的迷宮。虔敬的走進去,出來,看有什麼體驗。


DSCN1463.JPG


既然如此,我們只要在教室裡了解、看到這一切就可以了,就像您坐在書桌前舒服看著文章與照片,為什麼還要來法國一趟呢?以前的我一定會問這樣的問題,但是現在的我知道答案了,神聖空間是讓人實際體驗的,不是拿來想像神遊的。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金字塔、兵馬俑,可是去過的人一定知道,書本上的和真正體驗到的完全是兩回事。原因就在於,「體驗」本身是空間、事件和個人之間發生的一連串互動,只要不同人,體驗就有所不同。甚至只是不同時間、季節的體驗,也會完全不同。可是書本上、網路上的知識都是固定的,無生命的,它們無法觸碰到你的「心」,你沒有「感覺」。我還記得以前看到一篇文章,一個德國女孩在柏林圍牆倒下的當晚,被她媽媽強制留在家裡不能去圍牆邊,因為安全考量。她後來寫道「我好恨我媽媽,她永遠不知道柏林圍牆倒下對我來說有多麼重要。」我也不知道圍牆倒下為什麼對她那麼重要,可是我知道我結婚時,怎麼可能使用視訊參與和另一半的婚禮?因此我知道,真實的「體驗」和客觀的知識是全然不同的。西方年輕人普遍用腳來認識世界,因為實際經驗生活和翻閱百科全書,這兩者的不同真是天高地遠。


DSCN1437.JPG

我們就一個一個石雕,一面一面窗戶這樣研究下去。其他的休息時間,就在教堂裡四處閒步,或靜靜坐著感受這古老神聖的地方。所以在沙特教堂上的石雕與玻璃窗,成為我們認識中世紀時人性的方式。這比僵化的訓誡教條或是抽象的義理解釋,還要直接、有力的進入心中。在玻璃窗上的某個光明和黑暗之爭時,感受到在心中的爭戰。套句經典廣告詞:「真正的戰場不在外面,是在心裡。」我們都是人類,所有的人性都顯化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在我們所有的人際關係上,也在所有的國際關係上。但是當我們對人性有越多的理解與經驗,越能同理、了解他人;我們的意識便不容易被喜、怒、哀、樂所左右,而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麼,且伴隨著覺知與溫暖的行動。這才是真正的自由,人越不受限於緊縮的慾望滿足,心量就越能朝更崇高的天命開展,行使各自獨特的天賦,將地球轉化為天堂。這段尊重個人自由意志,從人性朝向神性的旅程,是人智學給予每個人的禮物;人智學教育(華德福教育),也就稱之為「邁向自由的教育」。



IMG_9545在這個時代,也許有人會感嘆越來越少人親近上帝;其他宗教也有相似的情況。現代社會的物質主義,形成一種新的黑暗時期,而且是內在的黑暗。「一切的一切,就是滿足我們的需要與享受,至於是否有意義?根本不是我需要關心的。」許多人是這樣的在生活著,並決定、領導著大眾生活的形貌。然而新的黑暗之中,也存在著新的光明。尋求光明之路,已不再是向外依靠宗教,或是尋求正確答案就能滿足。也許光明,只有回到認識自己,才會出現。神並不只住在教堂,神性也在我們的心中。當世界上越來越多的黑暗與恐懼發生時,光亮越加由內而外的綻放,那麼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殿堂,一個神聖空間。


2008年12月14日

巴黎生活印象--享受不分貧富

IMG_9664.JPG

在巴黎的生活樣貌,和瑞士很不一樣,雖然中間只隔短短兩百公里。這是我在法國的第一印象。

DSCN1826.JPG瑞士人享受自然,巴黎人享受生活。所以瑞士人幾乎沒有夜生活,六點半是標準的打烊時間,星期六日要買東西,請到大城市或超市,其他的商店沒空開門,都跑到大自然裡度假。而巴黎人真能享受生活,夜晚更是歌舞昇華,或咖啡小酌,或酒吧歡聚;其他的人跑到餐館,晚上八點是晚餐時間,兩三人一坐就是九點十點。晚餐是情侶的神聖時光,在法式料理桌上和另一半約會,燭光映著美麗的佳餚與臉龐,浪漫到無以復加。

我在巴黎的生活,不能不提到朋友珍,她是台南來的聲樂家,十年前和畫家男友到了巴黎便離不開了。因朋友秋介紹,我在欣她家的客房落腳,在巴黎度過舒適的三天。有次我們從羅浮宮金字塔,坐27號公車南下到義大利廣場,沿途和我分享在巴黎生活的種種。我這才知道,原來巴黎依不同移民而各自成區。右岸是阿拉伯區,上游一點點是猶太區,也是有名的同志區、金融區;羅浮宮隔了條賽納河過來便是左岸區,道地法國味,最精華昂貴的地段;往南到萬神殿附近是拉丁區,再來是大學城;義大利廣場以南,就是亞洲區、中國城。我在巴黎的第一天晚上,在羅浮宮教中文的朋友秋,請我在羅浮宮附近的日本飯館吃飯,她就笑說日本人總愛在最昂貴的地段開餐廳。

DSCN1811.TIF

因為昔日的帝國強盛,巴黎往來各色人種,就像大唐王朝。帝國衰微後,還是對不同民族展開雙手歡迎。朋友秋說,75年越南紅棉軍發難,有三艘難民船離開越南,尋求國際援助。那時後中國拒絕,台灣的蔣政府也不讓難民船靠岸。最後還是歐洲接納他們,一艘到了瑞士,另一艘停靠在法國。是什麼因素讓法國包容難民進入自己國家,我還有待了解。但不同種族在巴黎和睦相處,是個美麗的畫面。就算有種族歧視,也是兩三代以前的事了。現在隨處可見不同膚色的人成為情侶,似乎在其他地區仍是稀少。 你是那裡來的人,再怎麼奇怪路人也不會多注意你,在巴黎這是稀鬆平常,他們都很習慣共同生活。

DSCN1820.JPG剛來時還是窮學生,朋友珍和她丈夫就住在人家閣樓上,房租就是幫忙帶孩子。雖然窮歸窮,可是在閣樓窗戶看著艾菲爾鐵塔,過得浪漫就是萬分幸福。提到法國對學生的照顧,「在法國當學生真的是非常幸福呢!租房子政府會給你補助每月台幣好幾千,所有交通票半價,拿學生證在麥當勞點餐還加送一個主餐,如果不小心懷孕,就算你不是法國公民,一個月也會有幾千塊的奶粉錢補助喔。」聽得我下巴差點掉下來。社會福利對弱勢照顧是如此的寬容。

窮,在巴黎也有窮的生活方式。原來在歐洲食品的衛生規定,像生鮮蔬果、魚肉麵包等,如果是當天上架沒賣完的,不能隔夜再賣。所以商店都要把他們下架到垃圾桶裡。和朋友秋吃飯時,她就說其實在巴黎有很多人是靠著這個在生活的,打烊時間後超市垃圾桶就會有人去翻看。至於她自己呢?她笑說剛來時,也是去找二手生活用品在生活著,衣服都穿二手的。在瑞士也是這樣的情形,二手市場流通,雖然歐洲物價很高,大家仍珍惜物資,我自己也在瑞士買了二手衣服過冬,生活其實不需要太多。秋認真的說,其實在歐洲、巴黎生活,不見得花費比台灣多。亞熱帶的台灣,晚上不太能待在家就會外出消費。可是在歐洲商店都是早早休息,大家都回家休息,過家庭生活的為多,相對的就省下許多開銷。歐洲生活簡單,物質需求不多,大家只買真正需要的,但都很有品質。這是不同文明間有趣的差異。  

不論貧富,想盡情享受巴黎,就請來吧!

給有手有腳的人

力克的香港之旅--給自己一個不同的空間來思考自己、思考世界。

請台灣朋友支持ELIANT

aktion_logo.gif

ELIANT(European Alliance of Initiatives for Applied Anthroposophy)
這是一個由共同目標的團體所組成的人智學組織,其中包含教育(
education)、食品與農耕(nutrition and agriculture)、特殊需求(special needs(curative))、醫學與治療培訓(medicine and therapeutic disciplines)、社會療癒 (social therapy)等涵蓋人智學各領域的單位。
ELIANT的成立主要是為了獲得歐盟的認可與支持,並在社會政治上有更多實質的參與權,讓相關的團體都能獲得保障與權益。



目前的您雖非身處歐洲,但即時的關懷與響應百萬人聯署活動,卻能集結一股力量,促使ELIANT的理念在歐盟順利推動,而當它開始在歐洲實行時,便代表著在全世界的人智學運動很快地就拓展開來。官方連署網站

       您的連署與支持,可以幫助人智學團體的更趨成熟,只要依照指示上網連署,
並將這份連署訊息傳給您身邊的伙伴,我們將有更多的機會為世界做更多的工作。
(全文轉載自台中人智發展學會,圖片來自官方網站與摺頁)

2008年12月9日

巴黎美食印象-無盡的愉悅


DSCN1397.JPG






食物與經驗

DSCN1395.JPG人智學課程中,老師曾經提到,我們吃飯的時候,吃下去的不只是食物,還有吃飯時所有的經驗,包括所看見、聽見、聞到、嘗到的,都是食物的一部分。這說法一點也不誇張,我們可以向當過爸爸媽媽的人求證,小嬰兒吸奶時,是用全部的身體在吸奶,整個身體就像是一張嘴巴,隨著嘴部的動作而動作。當我們長大之後,我們已經能夠邊吃飯邊看電視、說話或想其他的事情,但不變的是這些感官經驗都是進食的一部分;和小嬰兒的差別只是他吸奶時是全心全意的,而我們吃飯時會意識到同時經驗的不同事情。

這也很容易理解,我們在經驗日常生活時,我們是在「吃進」它們,就如同看完「海角七號」,在我們心中留下美好(或複雜)的印象,或是走出太陽馬戲團的帳篷,感覺全身細胞都被充電一樣。這就是經驗的本質,我們把外在的事件帶入心中,經過心魂的消化,成為內在的經驗;不是所有的回憶都會留下,我們心中只會留下我們內在需要的,所謂「印」「象」「深」「刻」;就如同我們只保留身體所需要的養分,其他的部分就要和我們的身體說珊悠娜那,噗通噗通青蛙下水。

法國美食

我相信法國人一定很能理解人智學對於食物與經驗的關係。看看它們怎麼安排吃飯就知道,所有吃飯時同時發生的事情都被考慮、被照顧,享受食物成為一種愉悅的經驗。看看我這窮學生在沙特與巴黎,經驗到的簡單餐點與深刻印象。早餐一杯熱巧克力,和綴著幾許火腿的蛋派,表面烤得微焦酥脆。上面那麵包吃了一半,露出翠綠的菜餡,配上烘烤澄黃的麵皮,僅僅看就是一個享受。

  

DSCN1453.JPG DSCN1396.JPG


IMG_9234.JPG

我們在法國,沒理由晚餐還窩在旅館啃超市買的麵包配起司果醬,那是我們中午才會做的事。晚餐是大家相聚的時候,還是上館子。只是宛囊羞澀,大家就只點前菜(常是濃湯或沙拉)和餐後甜點。 瞧瞧這甜點,塗奶油烤得蘇軟鬆餅皮上,兩球冰淇淋繞著特製甜醬,再灑下絲絲糖霜。看那受不了誘惑的舌頭,至於舌頭以上還是暫時裁掉,免得破壞氣氛。對照我的認真,我同學們倒是很享受和甜點的遊戲。


IMG_9373.JPG

柔和的燈光、精緻的餐具,透明的水杯酒杯,以及純白桌巾,要浪漫就兩隻細長白蠟燭亮著餐桌,襯托著餐盤中的主角,所有晚餐的焦點。這就是法式料理。我的生平道地第一次法式甜點,是Creme brulee 烤布蕾。請大家原諒,面對第一次時還拿出相機,完全就是整個褻瀆了神聖的第一次。所以那甜美的經驗只存於我心中。只能提到一點點,當舌頭在軟布丁和焦糖之間打轉時,整個人就是天堂。DSCN1565.JPG在沙特的最後一晚,望著滿是法文的菜單,我做了一個冒險的決定。闔上菜單,和侍者說:「這樣吧,請給我一個『驚喜』。」他受寵若驚的說:「我不敢保證這是不是個驚喜,但這是我最喜歡、簡單的甜點,好嗎?」「當然。」品嚐著事後才知道名字的Salidou,那甜醬多層的美妙,在心頭浮現一個畫面:

法國向晚的寬闊田野,在小麥收割後的大地上,天空是清澈的淡藍,浮著小小幾片灰色雲朵。空氣傳來飽滿的香味,原來是休息的農人們,正烤著柑橘,配著麵包,享受著豐收的滿足。





難怪法國人如此驕傲於它們的飲食文化,它們值得。


巴黎交通印象--漂浮的手風琴組曲

map - 1  

告別沙特,我們的下一站是巴黎的教堂。





map - 3巴黎的交通方式已發展成熟,路網四通八達,然而服務品質不彰,車站的捷運售票口總是大排長龍,就是不肯多幾位服務人員紓解一下;路人隨手丟垃圾的習慣也讓公共運輸的環境衛生大打折扣,這也是少數人對巴黎印象不佳的主因。因為他們的票卡刷過之後就毫無價值而四處丟棄,不像台灣捷運會完全回收。所以來到巴黎,會驚嘆台灣捷運的乾淨整潔,「原來台灣捷運還很棒呢」!不過感謝巴黎的交通,服務每日可觀的居民與觀光客得以迅速往返各地。

如何便宜往返與遊歷巴黎

這是只有窮學生會考量的事情,不過似乎也只有窮學生有時間盡情的體驗、呼吸各地的氣氛。如果你是從亞洲大老遠來朝聖,那飛機當然是不二選擇;但如果你是周遊列國一型的話,搭乘火車就是最適合的。抵達或離開巴黎便宜的買票方式,是分段買票。以我經驗為例,從巴黎到邊境旁的瑞士大城巴塞爾,無論網路或親臨櫃檯,最便宜的單程票價都要75歐元,而且是早上七點的最不願搭乘時段,有時也需要換車。所以離開巴黎前,我在車站的電子售票機前蘑菇了一個小時,終於找到更便宜的選擇:從路線途經城市Mulhouse切成兩段,各自就能找到很便宜的車票,代價只是中間轉車要等一小時,價錢僅僅50歐元而已。呼!努力還是有代價的。

在巴黎逗留四天以內的話,十張單程票11歐元是最划算的方案,因為單張買就是會貴許多。單程票一張可以搭乘一次地下鐵,或是一次公車。如果能夠在巴黎停留更久,就建議你買週票,可以無限次使用地下鐵或公車,不然就付押金拿一台公共腳踏車來騎騎。如果看到漂亮的觀光客用遊覽巴士,掂掂你的荷包再決定吧!


鐵路

DSCN1315.JPG歐洲鐵路發達,車廂普遍乾淨、舒適,是大部分歐洲人使用的交通工具。在巴黎就有四個火車站,因為身處法國幅軸中心,如果只蓋一個車站,要容納所有國際線、地區通勤支線的鐵軌、月台,還要有夠大的空間吞吐龐大的人數,一定大到無法想像。而且巴黎這個觀光大城,看到週末觀光潮你定會嚇到,每個人後面都拖著一個大行李箱。對歐洲人來說旅行是家常便飯,常常就是有人在巴黎長大、蘇黎士念書、柏林工作之類,所以假日他就會在這些地點來往。因此巴黎有四個車站,分擔承接來自東西南北不同方向的車流。

不過您只是要經過巴黎的話,就會有點麻煩,轉車從A車站搭捷運或公車到B車站,您就要碰運氣啦。如果火車誤點,

DSCN2062.JPG

加上車站的捷運售票口總是大排長龍,常常搭不上預定的火車,或看見有年輕人背著如火箭筒的大背包在捷運站狂奔,試圖完成這不可能的任務。我們從瑞士要到沙特,就在巴黎轉車遇到前面提到的狀況,只好搭晚一個小時的車班才到,果然是有「一點」麻煩。

結束在巴黎的行程之後,我搭火車離開。喜歡熱鬧之後的寂靜。在輕微晃動的靜止空間中,人的注意力不是陷入發呆,就是陷入回憶。在火車寧靜柔和的燈光下,我得以慢慢回憶燦爛光點之間的細節。就像飲用葡萄酒前,先放入窄頸寬肚的玻璃醒酒瓶中搖晃,散發出不同的味道;回憶一件無法再次發生的事件,於心中再現時就會經驗到新的感受,這是回憶可以從過去帶來的禮物。

巴士與地下鐵DSCN2002.JPG

在巴黎生活的人,不能沒有公車與地下鐵,它們載運往來的人群,也交換著浪漫與惆悵。在公車上可以飽覽巴黎的風光流轉,在地下鐵可以認識巴黎的包容兼蓄 。坐在公車裡,基本上只要把相機對準窗外拍拍拍,回家整理一下就是一串美麗的明信片;而光鮮繽紛的風情底下,地下鐵的月台上,偶有流浪漢取暖大睡,車廂上不時就有個吉他男孩或鈴鼓婦人進來,有時是背著嬰兒的男子,先一番自我介紹就開始自彈自唱,然後拿著一個小紙杯四處兜晃,期待大家可以打個賞。交通往來之間,就是巴黎的生活,見識到巴黎百態。

就在我離開巴黎那一天,搭捷運去坐火車時,朋友A建議我早點出發,免得遇到一些狀況。原來最近天氣寒冷下來,許多可憐的流浪漢耐受不住,就在地下鐵跳車結束生命,也造成該路線的停擺。雖然從朋友口中得知法國的社會福利政策已屬模範,但這樣的事件似乎也用激烈的方式提醒著整個社會,「不要忘了我」。


map - 4

alone the Seni River - 19 DSCN1941.JPG

DSCF1389.JPG自行車、步行

巴黎最美麗的時刻,當是春季。此時遊巴黎不可不推薦自行車。兩年前巴黎建構了自行車系統,先付150歐元的押金與一歐元的日票,你就可以免費騎30分鐘,單程超過30分鐘的話再多付一歐元即可。 不過現在的寒冷,讓自行車乏人問津,只好窩在一起取暖。其實,巴黎並不大,不像洛杉磯或紐約的規模尺度,倒像小一號的台北。貼近巴黎最自然的節奏,還是讓我們的雙腳真實的踏在路上。用整個身體經驗巴黎的空間,穿梭大街小巷,完全感受自己是巴黎的一部分。這樣的方式最深入巴黎,經驗也自然無比深刻。

alone the Seni River - 05 DSCN1859.JPG

行走於陌生城市裡,所有的感官都會張開,敏銳的感知著一切的一切,生命似乎從來沒有多的新鮮同時凝聚在一塊。所有的事情都和日常熟悉的那麼不同,產生了一種漂浮、不真實的感受。這種與現實的距離感讓人心醉,但終究會清醒、回到現實,不是回到原本的熟悉城市,就是待得夠久把這城市的距離感消除。如果像一般觀光客的趕場式觀光,試圖捕捉些浮光掠影放入相機、放入回憶,是一種方式。但我更希望,用我的「心」去貼近城市的「心」,感受表面印象下的世界。


DSCN1873.JPG DSCN1888.JPG  

DSCN2006.JPG DSCN2008.JPG

左上:猶太區的年輕女孩

右上:猶太教堂旁石階,女孩寫生

左:H&M巨幅海報前,等待地下鐵

右:除了等待,只能等待

2008年12月7日

西方文明之旅-哥德式教堂

DSCN0999.JPG

歐洲的教堂為什麼如此吸引我們的目光?它象徵著什麼?它想傳達些什麼?經由人智學,這一切清晰了起來。




在歐洲旅行過的人都會有如此印象,最繁華的地區或是大城市的舊城區,總有個廣場;廣場附近總有個很古老的教堂,不論大小。廣場是西方文明的聚落方式,村落形成時,大家把房屋一起朝向同一個地方圍成圈,廣場就形成了。有了廣場,就會有教堂,大家心靈寄託所在。所以當地教堂的歷史,通常也是這城市的年紀。所有的教堂,都是當地人們自發性的參與。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誕生了一座座的文化雕塑。每座教堂的式樣、裝飾呈現著當時的文化美學與宗教觀點。所以觀看教堂,也觀看著當地的文化樣貌。對西方世界來說,教堂就是和神、上帝對話的神聖空間,指引著生命的方向,承載了深沈的祈願,在黑暗中傳遞光明的希望。教堂建築穿越時空,流傳於世,留給我們一扇扇窗口,認識當時的文化,體會人民的心境。

(下圖:瑞士首都伯恩的明斯特教堂前廣場)
DSCN0991.JPG

教堂為文明所做的不僅於此。黑暗時期羅馬帝國式微,歐洲地區飽受蠻族劫掠,一片衰敗殘破。是修道院、教堂的修士默默的保存所有史籍文本,手抄傳授不輟,在無盡黑暗中撐起一座座的光明燈塔,延續了西方文明香火。所以西方文化與宗教已經無法分割看待了。也是在黑暗時期,一切都看來毫無意義與希望之時,基督的教誨像是上方的光明,照亮人心。這是哥德式教堂的出現,使用大量的柱子與飛扶壁分擔屋頂重量,開了許多高窗,使教堂得以蓋得更高。高聳的哥德式教堂,表達了黑暗時期人類的意識,在黑暗中對光明的企求與自我昇華的渴望。這也是黑暗時期對人類意識的禮物。沒有黑暗,就無法凸顯光明的所在。透過世界的黑暗,人類發現真正的光明不在物質世界,而在靈性世界中。教堂蓋得越高,象徵著越加接近光明。最成熟的哥德式教堂,是法國的沙特大教堂,位於巴黎西南五十餘公里處。

為學期末的沙特之旅做準備,第一學期的星期五文化探訪課程中,我們分別造訪了瑞士境內的Marie Stien教堂、巴塞爾的三座教堂,以及德國邊境、黑森林南部的Friburg教堂,都是哥德式教堂,或是從羅馬是過渡到哥德式的教堂。(相簿連結)我的相簿有更多的照片。

Marie Stien教堂

DSCN0706.JPG DSCN0734.JPG

羅馬式教堂過渡到哥德式教堂
DSCN0739.JPG DSCN0741.JPG

內部細節

DSCN0736.JPG DSCN0740.JPG

不過真正精采的,在教堂下面

DSCN0725.JPG DSCN0728.JPG

沿著幽靜的甬道,自然的心也安靜下來。寂靜中,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

DSCN0732.JPG

教堂的前身:石窟內的瑪利亞


DSCN0710.JPG

石窟內小教堂,寧靜穆肅

DSCN0713.JPG

旁邊玻璃窗

DSCN0715.JPG

DSCN0717.JPG


巴塞爾的三座教堂

DSCN0344.JPG

我們從這了解柱子如何分擔屋頂重量,美麗的幾何形

DSCN0339.JPG

管風琴徐徐演奏,傳達著來自天上的聲音
DSCN0361.JPG DSCN0363.JPG

漂亮的結構與設計
DSCN0355.JPGDSCN0352.JPG


DSCN0375.JPG DSCN0385.JPG

黑暗中,光明帶來希望
DSCN0383.JPG


德國Friburg教堂

DSCN1150.JPG

從下面的市集,就約略可知教堂尺度了。
DSCN1179.JPG

祭壇與唱詩班空間,可以看到主柱有多粗
DSCN1174.JPG DSCN1181.JPG

玻璃窗上,大天使麥克與惡龍。前方有片暗紅色布慢,意謂著此事是被隱藏起來的(不被凡人所知)
DSCN1190.JPG

登上塔樓遠望。教堂旁邊,每週六日都有市集。每個攤位都是車輛,結束營業就開走,留下可彈性運用的空間。遠方稜線上有風力發電機。


我對西方文明的想法

我深深的感覺我生命中的需要,對西方文明的認識,補足我對人類文明理解的完整性,才能說在認識人類本身,有足夠廣大的基礎。這麼說來我們人智學倒像是人類學課程囉?一部分是的,另一部分是學習對這世界的理解。這也是我常常和人家解釋「你在瑞士學些什麼阿」「嗯,我在這邊上類似人類學的課程啦。」可不是嗎,世界上最神奇奧祕的,不就是人類本身嗎?當科學以為已經窮極天文地理時,在人類身上仍充滿了物質科學無法解釋、無法理解的事情。這也是我在決定邁出任何具體的一步之前,需要準備的學習。對人類,對世界有整體性的了解之後,任何所作的決定就是合乎共同成長、演進的行動,也就不至於有惶惶不安的心情,不知道為何、如何而作。我喜歡心中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