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5日

舞動/對話/空間之藝術—優律司美

優律司美是移動的藝術。

萬事萬物,何者不動?

每人每日又所謂何事?


觀天地涵養生發    見身生呼吸有律

看孩子成長蛻變    證心魂形塑有美

感社群合作共事    運靈妙諧和有司

           

這首詩是我為了桃園外社家長協會的優律司美培力營的活動寄語而寫,也描述了我見到的優律司美。

現在我在新竹縣的北平華德福學校,教學相長,也在孕育著新的藝術形式。以下將著重分享優律司美從教學藝術到空間藝術的發展,以及觀賞表演的能力培養。最後是個人對優律司美藝術在這個時代的期待。

(本文收錄於 2022  3ei優律司美學校的畢業公演—  織 東 西   專刊)


—————————————————————————————————————————————————

生命的藝術

————「生命」則是每當它出現時,都在時間中進行。


每天的備課,都有點像主廚備料,一頓餐點除了要食材健康,也需要調味。教學中的「調味料」則是依據對孩子的了解,尤其是不同年級的孩子的樣貌需求、上課的前一堂課是什麼?都會影響著課程的安排。而除了安排備課以外,每堂課與每個孩子當下的遇見,開始吸引我的注意:「為什麼這個問題會讓這孩子那麼專注,而對另一個孩子沒有觸動?」「這個內容有兩種引導方式,為什麼這個喚起孩子極大的熱忱,而另一個卻興致缺缺?」我感覺越來越觸碰到華德福課程的動人之處:孩子的心魂,像是活生生的花與葉,在每一堂課都有一些變化成長,而我是否可以引領他們在同一堂課程各自有所收穫?一堂課能有孩子的熱烈回應,比起有跟上進度的另一堂課,為什麼讓我更興高采烈?一堂課該在乎的是什麼?

這些觀察讓我時時地自問:生命是什麼?



有一次,史代納被生物化學家Rudolf Hauschka1891-1969)問到,是否可以為他解釋什麼是生命。史代納回到:「請您去研究律動,律動即生命。」這是一個有趣的觀點,因為礦物質所呈現的,就是它在自然中給予物體與生物在空間中顯現的可能性。生命則是每當它出現時,都在時間中進行。” *



養育孩子的爸媽都知道,時間沒有浪費,而是在孩子身上越見豐盛。生命在時間流動裡,茁壯、成長、轉化,喜愛植物的人明白我在說什麼;有養貓狗的人也可以理解,寵物身上的確有種內在的變化,對著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反應。人就是更複雜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體性,您無法確定自己的孩子未來是否仍然走自己期待的路,他可能需要去冒自己的險,不如此無法成為他自己。他有他的命運與天賦,不是自己能決定的。



而優律司美,是一種呈現生命的藝術,它在表達詩歌以及音樂作品的內涵,從聲音轉化成可以被看見的樣貌,在時間之流的一處展開,另一處結束。每一場教學,也都是一次優律司美生命的展現與結束。如何每次教學都是鮮活的?孩子們怎樣才會愉快地離開教室?這幾年的教學與碩士班的學習,我了解到,我自己就是問題的答案,我需要願意改變,鬆動原本自己的堅持,位於我與孩子之間的優律司美才能夠有機會以新的方式展現。課程開始流動,閒話開始不見,微笑與專注把大家帶往豐沃的所在。這些改變讓我更深刻的感受著孩子們內在,很具體的在每個年級都展現不同的鮮活樣貌。共同的是,孩子們與我一起在發現生命的奧秘中喜悅。有的時候,我覺得優律司美不只是上課中的內容,而是我與孩子們之間發生的美好,在引導與發現之間流動的事物與驚喜。



這樣上課品質的變化,也讓我嘗試調整備課方式:刻意讓自己有空間深潛到自己的內在核心,也就是不太管是否每堂課內容都安排妥當,而是讓自己在一個更深的狀態進入課堂、面對孩子。既使最血氣方剛的七年級少年們也在這深度中沉靜,同時我能夠把握大家的情況來適度的反應,也不會因為對方不符合我的期待而失去與自己的連結。我似乎展開了一種空間,無論對方是否改變,我的穩定就能為彼此帶來更好的變化。這個狀態讓我看見,如果我能夠對孩子的所有情況平心靜氣,我也能夠為社群的所有成員帶來同樣品質的對待,這將為社群工作帶來更深的寧靜與支持?



優律司美開始從舞動的藝術,進展到空間的藝術。這使我重新理解,在優律司美求學時老師所講的一句話。每年耶誕假期結束,學校就會安排一位社群性優律司美老師來給所有學生上一週的課,每次我都驚嘆「這老師眼中的世界怎麼那麼動人?」這位老師,Annamarie Ehrlich,今年已年過九十六,仍從荷蘭到其他歐陸國家給課直到三年前,才不再旅行。她曾經說過:「U型理論就是優律司美。」這句話改變了我這七年的生命軌跡。為什麼這麼說?



—————————————————————————————————————————————————


 從生命力延展到對話力,以及觀賞力

——U型理論的核心是覺察力開發,它圍繞有力量的人類個體與集體感受而生。


有些人可能是從『學習型組織』等書中認識這樣的商業創新方式,但其實U型理論作者奧圖. 夏默(Otto Schamer )自己就是在BD農場**長大的華德福畢業生。是他在麻省理工學院時,採訪了全球數百名活躍的NGO執行長、企業家、領導者以及各領域的傑出人物,凝結而成的智慧。 U型理論在探討「變革」與「創新」,是如何在個人層面以及群體層面發生的。他看見了,只有從人的深度來尋找轉變之鑰,群體的變革才能從個人身上展開。U型理論(以下簡稱U論)的核心是覺察力開發,它圍繞有力量的人類個體與集體感受而生。這個轉化的過程,深潛入個人與集體的內在源頭,再浮現出具體的行動方案,像個U形。



U論賦權到每個人的核心,拓展對自己的感知,從思維層面(爭辯/確認)到感受層面(同理他人)到行動層面(更深層的智慧所在),鼓勵每個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真正想創造的事物,並與他人連結合作,透過有意義的對話進行深度互動。(有沒有感覺像是成人版的華德福教育?)U論善用對話的力量,以設計過的對話形式(流程諮詢)讓人深化、觀察自己的核心,也讓一個群體看見自身集體智慧的呈現。從麻省理工學院到全球已有數千個機構、協會與草根團體、創新體在交流與成長。 








作者也向東方智慧取經,發現U型理論與儒家思想的「大學」不謀而合。


世人皆道儒家思想,主要是服從,不反抗權威,而南師(南懷瑾老師)認為這不是對《大學》的正確解讀:事實上最重要的部分在於瞭解你自己,瞭解你自己打開的過程。

----U型變革(U論第二本)

古時候要了解、打開自己,需要修身養性。現代社會,可以透過至少這兩件事來發生:成為父母/華德福老師,或是去體驗優律司美。


而這樣打開自己的歷程,我相信也是大部分父母以及所有華德福老師在家庭生活以及教育場域中,時時都在進行的事。尤其是孩子說出讓我們大吃一驚的事情的時候,我意識到「孩子開始有了新的進展!」「是如何的內在變化讓孩子會這麼說呢?」


在對話上,有經驗的父母會在對話問答中轉移孩子的注意;在教學上,除了教學內容的準備以外,透過適當準備的問題,我們期待的更多:喚醒孩子的感知,或是引領他們更深的觀察;「問出適合的問題」是教學上越來越重要的能力,年級越大問得更深,在對話中引導孩子們前往新的領域去探索。


在人智學中,我們可以從「歌德式對話藝術」****來展開理解。我們平日只是將對話當作傳達想法的工具,少數時候談論到人,或是事物帶來的體悟感觸,我們感受到話語中的動人之處;而能夠呼喚自己最內在的話語,一生能有一次即是奇蹟。換言之,越深刻的對話能影響的生命層面(思考情感行動)越是完整,可視為帶著更完整的生命力的交流吧!


而優律司美是一種非常有生命的語言形式,參與優律司美課程與體驗,身心的自然輕盈是生命力的活化表現;觀看優律司美演出,就像是參與一場非常深度的對話,有多深?這取決於您的聆聽能力。


我想可以試著介紹對話的不同聆聽層次/深度,來給各位參考,如何進入一場優律司美演出。從U形理論中,Otto觀察到對話上有四種聆聽方式:   (以下內容部分參考U型理論精要  2019


——————1 習慣式聆聽   

  (從你瞭解的領域傾聽/依據的是我的過去經驗)


當你身處的環境中,所有發生的一切只是確認你已知的訊息時,你的聆聽就處在這樣模式裡。

常常發生在無法處理孩子的突發事件而感到惱怒或不自在的父母身上,或是僵化的職場/人際應對中。


——————2 事實式聆聽 

(從你感到好奇的地方傾聽/依據我的開放思維)


又稱「客觀聆聽」或者「聽取事實」,是科學家最長使用的觀察/聆聽方式:你會聚焦於你所不知道的新訊息

常見於對孩子所發生的一切都能去觀察並試圖理解的家長,有如理解大自然給予你的訊息


——————3 同理式聆聽

   (從別人的內在傾聽/依據我的開放心靈)


我們開始與一個人,或是一個生命相連結。我們會忘記自己怎麼想,而開始藉由他人的眼睛觀察這個世界的綻放。心靈開始展開。常見於願意聆聽孩子的老師身上,或是精彩動人的電影情節裡


——————4 生成式聆聽

  (從最深層的源頭聆聽/依據我的開放意志)


基本上這是最困難的,自己要先無為:不再尋求身外之物、也不再情結身前之人。自己完全不在場,自己完全地放下才可能發生。通常時間會變慢,空間會放寬、變大,特別的入神不凡時刻,常見於舞者、運動員、表演者的傑出時刻:不是「做」這些傑出的行為或說出偉大的話語,而是「在」這一切的流動之中。



上面的阿拉伯數字越大,這次的聆聽/觀賞帶給自己的能量就越深刻豐厚,因為那是自己越能展開自己感知的結果。您也許會發現,數字的大小取決於自己的狀態與能量,也帶來了您遇見事物的深刻程度。我想這可以解釋了,不見得每個人都看得懂優律司美。然而,想要「懂」一個事物,本身其實沒那麼「有趣」,是吧?對我來說,生命有太多的奧秘,「懂」似乎只是觸碰到其表面而已。希望大家可以在演出開始前,有機會練習去展開自己的內在,在對話中聆聽「對方真正想說的」(有時他自己可能也沒意識到喔)。聆聽,是一個展開自己的機會,讓自己去探索對方或是世界的深邃之處。



—————————————————————————————————————————————————


聆  聽  空  間

————透過「聆聽」這樣的靈性感官,連結進入深層次的「空間」


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己的相遇,都是一場場的對話。

『對話(dialogue) 是來自希臘文logos (文字)或(意義),以及dia (經由),可按字面翻譯為「意義行經」』

——————U型理論 2009


然而現代社會的資訊氾濫,大部分對話是發生和沒發生一樣,沒在心中留下任何印象;有些對話深化了自己的內在,而極少數的扭轉了生命的軌跡。真正的「對話」是藝術中的藝術(歌德如是說),一個安排好的對話流動,能夠讓一群人遇見他們的集體天命。這要能夠發生,需要許多的準備,讓對話不只是事物的交流,還能彼此共鳴,甚至是那指月之手。



而優律司美是穿透不同層面的一股乙太力量,能協助人在舞動中將身心靈協調至當下,生成一種深度的寧靜,讓有深度的對話有容器可以承載。行文至此,我想我可以回答Annamarie Ehrlich老師了。



如果U型理論代表著新一代的知識與社科概念,優律詩美也是創生不久的新型藝術(帶來新的方式整合眾人),兩者也許能被理解為--「人智學啟迪之下的科學與藝術」,都到達了心靈深處的層面,甚至更遠。那麼,這兩者的互相交流與相容,則為彼此帶來更有潛力、更整合的個人與群體、工作與生活的指引。除此以外,還有一個我觀察到的,很少有人注意到的:「空間」。這兩者都需要空間來工作,也都需要每個在這空間中的人,調整自己到,可以「聆聽空間」:



在優律詩美中,不是自己的動作舞動的美就好,而是有能力聆聽到音樂(或是詩句),這些在「空間」中共鳴著的存在,同時感受自己的身體「想要如何呼應這些共鳴?」而有了其姿態。



U型理論中,也是透過共有的「空間品質」的提升,不是僅僅表達意見和陳述觀點,人們開始提出誠懇真正的問題;回應者不會只是說出自己的建議或判斷,而是聆聽這個「空間」(包括自己真正的心聲)想要透過我來傳達的,而我把它說出來。



因此,「空間」不只是「空無」,而是一個在自身之外的能量場,期待我們身為個體,展開自己、跨越自己的界線,進入、成為、聆聽這個更大的存在:「空間」。在空間中,我們能與他人交融,交融的情況取決於這個空間的能量狀態;在優律司美中,自然的是調頻好了的「共同鳴響」,共同將一首詩或歌,帶入可見的存在(舞動);在U型理論中,是打開自己的三器(心智、感受、意志),從而提昇自己的狀態,調頻到「自己的最佳可能性」,在這狀態中與他人進入、成為「共有空間」,帶出屬於未來、朝向未來的事物。



優律詩美與U型理論,都是「深層次的聆聽」。優律詩美試著聽見聲音的形體、品質與意涵;U型理論試著聽見話語中最深邃的意象,以及帶給自身未來的訊息。透過「聆聽」這樣的靈性感官,連結進入深層次的「空間」,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優律司美不僅純然地將語言及音樂所蘊藏的強大生命力在空間中表達出生命的實體;作為連貫身心靈的藝術,一直在活化心的感知能力,在現代社會中平衡著過度腦部單一理智二元決策的影響,而是能以多元權衡以及藝術性的破局與創造來生成新思維、新關懷與新行動。讓心魂與感受作為「心知」感官來引領自己的決定與選擇,以及感知當下的萬物運轉韻律,符合時節作息與運作,我認為是優律司美的時代呼喚。




最後,我想以一句話作為以上所有想要表達的註腳:


如果你開放思維去看,那麼這種觀看就蘊含著感知的種子。 

如果你開放思維和心靈去感知,這種感知就擁有了行動的種子。

——Antoinette Klatzky*****











* 出自Michaela Glöckler  [ 邁向未來的教育學校是健康發展的所在。2021]


**BD農場是生物活力農耕方式(Bio-Dynamic)運作的農場,由人智學啟迪的農業方式,看見植物及農場作為完整的生命體(而非產出工廠而已),也需要與星辰運行的力量來完整不同層面的力量/能量,其產出的葡萄酒享譽國際而被世人所知。


***特別感謝Jayce為了本文來敘畫出U型理論的面貌!

文句是出自資深國際視覺實踐者凱葳. 博德(Kelvy Bird) 的生成式敘畫(Generative Scribing) 一書。

敘畫是社會藝術(Social Arts)的一種形式的呈現。作為敘畫人(Scribe) 最重要的是自己內在修煉,它是關於敘畫人的存有(Being) 狀態,帶著這樣的狀態去感知(開放心靈)容器(Container) 裡的能量,去深度聆聽(開放思維),全然的覺知(Knowing) (開放意志),去聽見在場域中微弱甚至被掩蓋的聲音,然後從敘畫人的畫筆中呈顯在眾人的面前。敘畫走進各種情境中(例如社會場域、商業創新、組織與生態變革)提供了參與者另外一個視角,在時間的流裡面結晶信息幫助人們共同看見。


****「歌德式對話藝術」The Art of Goethean Conversation 作者/瑪悠芮史伯克(1983)陳脩平譯(2020),請上三元生活實踐社的網站閱讀


*****出自奧圖.夏默近期著作 [普丁與來自共同意識的集體行動力量-第二部份:創造的社會語法 2022] 

 Crystal Huang


作者:詹前轍   

三元社會與祖傳家園的園丁,以優律司美為土壤來耕作與形塑著看見的未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