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9日

在慈心的點滴1


(這是我三年前在宜蘭慈心中小學剛實習的筆記)October 19, 2005

懷著輕微不安與期待,開始了第一天,也是第一次的華德福學校生活。

喔,對了,這裡早上不用升旗喔!主要是因為在這公辦民營的實驗環境,允許學校有較多的自主性來設計學校作息。實際上,這裡的作息依據著人智學對孩子的觀察,合乎生長節奏的安排。每天,以晨圈開始早晨的活動。

##CONTINUE##

晨圈後是重要的主課程,這是孩子每天學習/吸收最佳的時候。接著,是兩堂40分鐘的副課程,以不同於主課程的內容和型態,讓孩子轉換學習的方式。而十二點半的中餐之後到一點半是休息時間,下午也是兩堂副課程,而於三點半時的結束圈,將一天的學校生活做個休止符。

而完整主課程的節奏,是三個禮拜一個循環。三次主課程共九個禮拜,構成一個學期。學期結束之後則有三個禮拜的假期。沒錯,如果妳默算,將發現一個學期與假期的時間正好是一年的四分之一,對應著一年四季的韻律。合乎韻律的作息,是最自然輕鬆的,老師們說,這樣的節奏反應在孩子的日常表現上,因為他們生理節奏能和學校作息相合,因此學習流程是流暢自然的,不需要花多餘的時間來注意孩子常規,而能專注於教學上,如同一條自然流動的小河。

孩子們來到學校,並不是先進教室,而是把書包掛在牆上,先去玩耍。打鐘時會再教室外面排隊。老師會帶全班唱一兩首歌,有時加上動作;過程中會注意每個孩子的反應與狀態。每個孩子融入後,老師站在教室門口一個一個和小朋友握握手、說悄悄話,真誠的問候與關懷,也能更了解孩子的狀態,更是進入教室的邀約。

晨圈-一天的開始

大家都在教室裡,老師以晨圈開始一天的學校生活。音樂、歌聲是晨圈的主體,如果你們也在這裡,就可以感受到早晨由歌唱開始,歌唱甦醒了身體,愉悅了心情,是多麼舒服的一件事情,預告了美好的一天。

全體圍成一圈的晨圈中除了歌唱,還會有肢體的律動。一般來說沙包是大多數老師會使用的。在一真老師班上,進入教室後大家圍成一圈坐下來,開始分享這個假期有趣的事情。如果有人要說,會先舉手,老師會丟給他一個沙包,孩子把沙包頂在頭頂上。等舉手的人都有了沙包,老師會從一個孩子開始依序分享。輪到你時,先低頭讓沙包掉在自己手上,然後開始分享。結束後,就把自己的沙包對準圓圈中間的竹籃丟出去。當然,命中是免不了大家一陣驚嘆的。

每個人都說完之後,圓圈就站起來,開始歌唱傳沙包。在接與傳、施與受中,大家融合成一個整體。沙包的傳遞可不是個我們想像的簡單的遊戲喔!每一次的晨圈,老師會看孩子的熟練度來增加新方式,像四年級的一真老師班上除了「拍-傳(左至右)」、「拍-拍-傳(左右左)」以外,最近在挑戰「拍-拍-後(左右後左)」呢!你們可以想像六年級的動作將會多麼繁複而美麗嗎?遊戲中培養孩子的韻律感與肢體動覺,也是為了未來的幾何學習與身體發展做準備。

孩子是在受歡迎的氣氛中進入教室的。有時有些人和老師握手後還不想要進教室,老師會讓他在走廊上休息,等他想進來就進來,一般約一兩分鐘就都進來了。在歌唱中大家合為一體,一同開啟美好的一天。也是首次,看見如此包容的開始,歡迎每個孩子,不論她是興高采烈或沒睡飽,在這都受尊重,準備好,調和一致,才開始主課程。晨圈也是為了主課程而準備的。遊戲活動中,運動身體與表達情感。因此晨圈後的主課程,身體需要休息而安靜下來,得以讓思維專注在主課程上。

每個老師所設計的晨圈都不一樣,共同的原則是自己要每天都是同樣的活動(可以增加難度),對孩子來說是一個規律的養成,這個規律的形成非常重要,因為在孩子心中也會形成一股規律感可以和外界呼應,而得以盡情的投入活動(學習)而不易受打擾。

去年,有一位師資班的同學因研究上的需要,接受我的邀請進入教室觀察上課的情形。當主課程結束後,下課時間他主動跟我提到一個讓他極為印像深刻的畫面,「剛剛有一位孩子拿衛生紙到後面擤鼻涕,擤的很大聲,但全班每個人都專注在自己的工作上,沒有一個人轉頭過去看。」他覺得很神奇。

--郭朝清 行動足跡,【扎根與蛻變】

神奇的,對我來說才剛開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