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轉變成青銅或者大理石,而是人類去轉變他自己。這樣人類就進入了一個藝術領域,在那他體驗現實界的同時,感受到最深刻的含義。
譯序
這篇翻譯文章的出現,要感謝阮粲的邀約,以及總編淑姿的校稿、協助。剛從優律詩美學校畢業的我,也想多了解,在創始人史代納的理解、看見裡,「它」是什麼樣子的。當然我也明白,優律詩美是需要去感受、經驗的,而非去理解、思考的。紐約春之谷(Spring Valley)的優律詩美訓練,頭兩年是不希望學生去閱讀任何關於優律詩美的文章的。然而,對普羅大眾來說,除了參與優律詩美課程,也似乎只有「閱讀」這樣的方式去「觸摸」優律詩美。因此這篇翻譯,邀請大家在文字閱讀間浮現「它」的樣貌。這是首次嘗試德文的翻譯,文意不順之處尚祈見諒。 2014年11月 Dornach
優律詩美,會移動的雕塑
1923年 12月23日, 瑞士多拿赫
鲁道夫▪史代納作 詹前轍 譯
(耶誕節會議1 三晚優律詩美演出前的致詞,此為第一晚的致詞。)
優律詩美的本質,已經在我們不同的朋友團體前多次的被談論過了,最後也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在《歌德館》2 中被刊登,而我還想在這些只給各位的演出前,說說這些不必要的基本知識,這些你們都知道的這些基本原則。我仍想從一個特別的觀點,再次的描述這個特質:優律詩美一方面如何在當代的藝術發展中看待它自身,一方面是究竟如何在眾多藝術形式之間,定位它自己。
©瑞士優律詩美學院 |
今天我想講講,優律詩美的實踐,自然且唯一地,從人類的本質中孕育出來。從靈性世界觀來看,此時它的發展運作,正是這個時代的標誌。我們尊重另一種展示著人類的藝術—雕像,它顯示了人靜止時的樣貌。有某種對雕像的外貌以及逼真而生的感受在雕像旁生成,然後觀者透過這雕塑藝術出現了一種面對人類、人性的感知,更得到了這樣的印象:在雕塑藝術裡,這人像以最好的方式展示著。它是一個沉默的人,透過靜止的形體表達著。我們知道,在十八世紀時萊辛 3先生在他的著作中談到圖象藝術與敘事藝術的界限—他沒有這麼宣稱,但他是這麼行動的—他展示著,人的靜默如何必定以雕塑展現,有如一個自外於時空的客體。所以「靜默」這個存在,只能從人體身上表達自己。因此每次當吾人嘗試,透過雕像去表達一個移動的人時,其實會有種藝術性的錯亂。
在過去,那時正好是文藝復興時期結束,很自然地只看得到這種靜止人像。那麼我們可以說,從希臘時期始,至文藝復興時期止,主要是人的性情心 (Gemütsseele) 4發展的時期。我常常談論過,人內在本質的層次:感覺心、性情心、意識心。這性情心,包括所有人性的心緒、心境,在中層。性情實際上是被寧靜的情緒所充滿了的,以靜止的人類形式表達。
想像我們現在身處在那個時代裡,在那兒我們必定要從人的感受部分,邁向意志部分。這樣下降到意志,才是踏到實地。回到現在,我們能認知到,做到這樣的下降,會帶來靈性上的理解。同時,這樣的靈性理解,可以讓我們在一個移動中的人身上看見:他精通於生動編織成的天地之語(Die Weltenworte),以他的精巧的有機體與感官來實現;而不是一個說出了天地之語然後沉默,型態上安靜下來的人。
因此再讓我們來到:優律詩美要發展成什麼。當吾人從靈性科學的角度來理解人類時(這在這個時代是適合的),總有這樣的感受:人的形體,一定要流動化。注視著一個人的手。它的靜默,在這個靜止的形體裡得到表達。那麼,觀察一個完整的人時,這樣靜止的形體有意義嗎?它的意義,在於人要支配這種靜止性的感覺,如同它從古希臘時期到文藝復興時期 的存在。當我如此的擺著手,必定有重要的含意或指示在其中的,然後才靜止下來。然而如此還是無法讓我們理解,在今日觀察一個人的時候,什麼是重要的:一個全人、完整的人。
©瑞士優律詩美學院 |
而且如果我們觀察一個完整的人,可以從這人形中看見(不需要用心眼5 的捕捉,如果還沒有發展出來)每一個靜止的型態都帶著它特有的含意,以致於它們可以連結到某些明確的動作。人的手如果只能固定不動,會是如何呢?人的手有這樣的形狀,是其動作所需塑造而成的6 。研究人類時,請伴隨著內在的自由靈活,這是今日在靈性科學中必定要實踐的,那麼這研究對象就會從靜止的姿態,完全展現為移動變化著的樣貌。我們也會說,今天到博物館參觀,那些在偉大的時代裡被創造出來的雕像創作,以當代靈性知識而生的心眼注視它們時,可以這麼說,這些雕像從展示台上跳下來,在大廳晃晃,互相寒暄,想要到處走走。
©瑞士優律詩美學院 |
優律詩美顯而易見的,形成於雕塑領域之外。我們也有這樣的任務。如果今日一個人必須要長時間的注視一個不動的希臘立像,這會阻礙他成為靈活、神采的人。他要強制自己,他能夠也必須要,不在希臘雕像上陷入自己的幻想;並且堅持一種全然的追求或渴望,把這些靜止的形態帶入動作。因此這樣形成了移動的雕塑,這就是優律詩美。生,動,的天地之語。這使得人們不再沉默,而是透過他的動作,敘述著無止盡的世界奧祕。
的確如此,人透過他特有的本質,敘述著無止盡的世界奧祕;還可以有另一種宇宙性的感受:比如說您可以在我的《靈性科學入門》7 裡生動的理解宇宙的發展,一開始寫的很清楚,今日的人的形態是如此,如同我們可以設想,如果一個人乾縮、凝固之後是什麼樣子。我們只需要回溯到古月亮時期8 。那時人類還處在全然的變化期中。一個牢固清楚的鼻子,一個明確的耳朵,這些我們現代人擁有的,在那時都還沒出現。那時需要凝聚出一種可動的形體。如果有能在古月亮時期移動並觀察的人,會不時看見,那時候的人類是如冰凍,不能動但仍在變化中的狀態。我們在做優律詩美時,在做一種可見的語言時,就是再次的把人類硬化的形體,流動起來。另外,這屬於一種純粹藝術上的學習,任何的思考在這片領域中都是大片的陰影;它必然要藝術化。
©瑞士優律詩美學院 |
請您再次思考,一個優律詩美的平面圖形,有時您會在伴隨著詩詞,比如說,在感受上與結構上有如此深度的,艾柏特●史蒂芬9 的詩作裡看到,這樣的圖形是實際上所能找到最好的。想像如果有十個或十二個現代人,它們在外貌上都是獨特不一,但每個人—是圓的或長的頭顱,是尖的或鈍的鼻子都不重要—的以太身體,會可以怎麼隨著這首詩移動。而且這樣會很有趣,比如說這排椅子都坐了人,每個坐著的人,輪流用他的身體舞動、移動一首詩的同一句,就會有每個人獨特、奇怪的方式與圖形。比如說,(指著台下)就這一排的八個人,就會有八個完全不同的圖形透過人的不同姿態出現,多有趣。人一定要自己觀察不同的人,並對自己說,如果自己隨著這個句子移動會如何:「然後它緩慢的翻騰起伏、呼嘯,嘶嘶作聲。」10從這可以知道,圖形是多麼重要了。
因此,優律詩美完全來自於運動、移動中的人類姿態。然而,被問到為什麼這個圖形是配這首詩,那圖形是配那首詩時,要能夠回答:「是啊,就●是●這樣。」當有人在智性上索要「為何是如此的圖形」的解釋時,這將是吾人不願的,因為這樣就不藝術了。優律詩美恰恰是完全從感受、感覺中被創造出來的,也只能從感受、感覺中理解。
當然,人一定要學習一些東西—比如字母以及其他的,但最終,當您開始寫一封信時,您不會去想一個 I 或是B是什麼,然而您就是寫,因為您已經學會它們了。同樣對一個優律詩美人,享受的並不是,必須要學會優律詩美中怎麼作ABC;而是,最後出現的是什麼。這是目前還不完整的,新創生出來的,移動著的雕塑。當然人自已要轉變為移動著的雕塑。人不能轉變成青銅或者大理石,而是人類去轉變他自己。這樣人類就進入了一個藝術領域,在那他體驗現實界的同時,感受到最深刻的含義;如同,人像雕塑藝術把自身推離現實界。什麼是死亡,什麼是死亡最少能凝聚成的,這些是人像雕塑帶到人面前的。優律詩美把所有生命的元素帶出來,放進去人類裡面。人可以從優律詩美體會,在他的塵世任務裡,所有的宇宙生命或存在是怎麼理解與塑造人類的。也許人找不到像是優律詩美如此豐富密集的藝術形式,去察覺人類是個被放入宇宙的存在。因此這優律詩美藝術,是從人的以太身之內升起,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這期間正好是被現在的靈性科學研究著的。因此優律詩美必須是從現在的靈性科學中孕育、出生。
還有一些內容,請允許我在下次的優律詩美表演前再補充。
1 為了人智學社群總會的成立而舉辦。
2《Das Goetheanum》歌德館發行的期刊,從1921年創刊,發行至今。
3 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 , 德國啟蒙運動時期最重要的作家和文藝理論家之一。德人言,萊辛之於歌德,如同歌德之於史代納。
4 史代納用Gemütsseele表示從感受心提升的心。而理知心 (intellectual soul / Verstandesseele)表示往意識心發展的心。譯者的理解為, 性情心是介於(混合)感受、感知與邏輯思考的內在活動、心境。
5 Seelenauge,直譯為心眼,是一種從心魂發展出的內在官能,可理解為一種內在感官。
6 如拿、握、指、夾等。
7 潘定凱翻譯,琉璃光出版。原書名《Die Geheimwissenschaft im Umriß》 ,編號 GA 13
8 地球在發展、成長中的第三個時期,此時為第四期。
9 Albert Steffen (1884-1963) 多方面創作的文學家,人智學者,作品常見於人智學社群與優律詩美裡
10 出自席勒(Friedrich Schiller 1787-1805)的一首詩:潛水人
(本文刊載於一釐米季刊,2014年冬季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